广西集“老、少、边、山、库”于一身,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广西聚焦“结对帮扶+产业扶贫+集中托养”模式,打出精准“组合拳”助力贫困残疾人脱贫摘帽。2020年,广西残疾人脱贫攻坚也连战连捷,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据统计,广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42.7万人,截至2019年底,已脱贫38.72万人,贫困残疾人脱贫率为90.6%。广西壮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通过实施“阳光助残扶贫基地”等六大助残脱贫工程,共帮扶贫困残疾人约40万人次;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截至今年8月,共有108.55万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广西提高低保保障标准,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297元。粤桂残疾人扶贫协作工作也取得成效,广东省残联、帮扶市县残联共投入1392万元援建广西助残项目,帮扶6000多名残疾人。
结对帮扶,搭建党群“连心桥”
家住桂林市兴安县南源村的蔡得涛,是一名肢体残疾人。先前,蔡得涛一家五口人守着几亩田地度日,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南源村村支书张征平与蔡得涛结成了帮扶对子,从此,张征平成了蔡得涛家的“常客”。
2019年,张征平积极与兴安县残联对接,将蔡得涛列为了扶贫基地项目帮扶对象,蔡得涛免费获得50只肉鹅苗。“老蔡,这回咱们可要抓住机会,好好打一场翻身仗啊!”张征平一边鼓励他,一边又自掏腰包购买了150只肉鹅苗和80只土鸡送到了蔡家。张征平经常请技术专家上门给蔡得涛提供技术服务,还动员他参加县残联举办的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2019年底,蔡得涛养殖成功,家庭年纯收入达到4万多元。
2020年,广西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第三期党员扶残温暖同行项目,这是广西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残疾人工作第十个年头。该工程创新了项目、技术、信息、资金“四个到户到人”和“一户一策、能人帮扶”的扶持机制,确保扶贫对象能够得到直接有效的帮扶,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得到明提高。2016—2020年,广西投入6130万元,组织全区基层村党支部扶持8.6万户以上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生产。
产业帮扶,扶贫扶智又扶志
在广西上林县,残疾人韦忠勇说曾经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够掌握一门养殖技术,通过养殖业顺利脱贫,并且成为养殖合作社的老板,带领村里残疾人脱贫致富。
韦忠勇在2014年初,凭着一股干劲和勇气,开始养殖黑山羊,但因为没有养殖技术,创业之路闯得头破血流。在上林县残联的动员下,他参加多期养殖技能培训。上林县残联还将他列为就业创业扶持对象和阳光助残扶贫基地扶持对象。有了过硬的养殖技术后,韦忠勇成功创办了养羊、养牛两个养殖合作社,还带领村里34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广西各地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和残疾人发展实际需要,大力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创建“阳光助残扶贫基地”,提高残疾人“造血”能力,为“扶志、扶智”打通了“绿色通道”。
广西残联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依托各地特色产业,通过严格筛选项目和基地、抓好基地规范化建设、落实基地保障经费三个步骤,精准打造的品牌项目。目前,广西共建设“阳光助残扶贫基地”116个,安置残疾人就业3347人,辐射带动残疾人15721人。基地分为集中劳动型、分散辐射带动型和复合型三种类型,主要产业包括种果树、花卉、养蚕、养猪、养鸡鸭等。
集中托养,释放家庭劳动力
今年8月24日,北海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试运营,首批签订托养协议的19名残疾人住进托养中心。
该中心按照规范化托养服务标准设计,设有餐厅、残疾人护理用房、书画室和棋牌室、体育运动室、理疗室、心理干预室、音乐放松室、辅助性就业训练室、语言功能训练室及各种康复训练用房,配置了监控、呼叫求助系统等服务设施。今年27岁的小袁在姐姐的陪伴下来到托养中心,看到托养中心环境、管理以及专业的康复护理服务后,姐姐放心的说:“我们家以为妹妹一辈子都要待在家里,需要家人照顾。现在妹妹在托养中心入托了,可以让我们家人安心工作了。”
北海市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模式被推广到全广西;广西全力推进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全覆盖,释放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劳动力。“十三五”以来,广西大力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中央、自治区本级投入资金2.19亿元,为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15.31万人次提供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服务。
此外,广西积极实施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十三五”以来,投入2亿元专项经费,为5万名贫困残疾人实施了家庭无障碍改造,解决贫困残疾人洗澡、上厕所、做饭、户内活动和出行等日常生活困难,满足他们生活和出行的基本需求,有力地促进了贫困残疾人脱贫解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