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雀村的苹果熟了。这无异于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贵州省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苹果基地里的村民热情地打着招呼,要大家到他们的苹果园里尝尝今年的苹果。
十多年前的海雀村也曾种植苹果,但是种出来的苹果难吃到连村民们都下不去口,这让海雀人对于种苹果致富失去了信心。“口感又酸又涩,实在不好吃。”海雀村党村支部书记文正友至今耿耿于怀。
2017年,经过专家指导,海雀重新种上了适合本地生长的矮化苹果。事实证明,找对路子才能种出好果子,这一次小苹果给海雀带来了大收获。“我们村的苹果品质好,500多亩苹果今年已订购一空。”文正友自豪地说,去年村里的贫困户务工加上入股,能从苹果园收益5000多元。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曾经的海雀村是一个山寒水冷、地瘠民贫,在贵州穷得出名的地方。从杈杈房、茅草房到土墙房,再到一栋栋青瓦白墙的亮丽民居……这是从海雀村复原区到村里的一幕,见证着海雀村30多年来的变化。
海雀的变化源于对生态的保护。让荒山披绿,海雀村狠抓生态建设,在生态环境上“争气”。作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海雀村着力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海雀人一代接着一代干,将全村30多个和尚坡全部穿上了“绿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4%。
站在村中的高处放眼望去,万亩林海今已郁郁葱葱。生态林成了村民的摇钱树,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介绍,这些林木价值达8000余万元,村民仅采松果每年就有五六千元收入。
绿水青山真的变成金山银山了,石旮旯里真的不是只会生长贫穷。从为了保住一方水土种植生态林,到如今种植经果林,海雀人的思维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苹果生长周期长,受气候影响大,如果将致富的所有希望压在一颗小小的苹果上,显然不足以持续稳定带动村民增收。
为了找到一条适合高寒山区的产业发展路子,海雀村先后种过半夏、红花、木耳,结果都未能如愿。但海雀的村民们屡败屡战,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日渐清晰:村里与龙头企业合作,相继建起了20万羽蛋鸡场、100亩食用菌大棚、500亩矮化苹果园和1个民族服装加工厂,每年分红总计超过100万元。今年,在专业公司的指导下,海雀村又用225亩的山林试种了17种中草药。
石山不治,发展不富。今年8月,海雀村传来喜讯,全村260户995人全部脱贫,走上了奔小康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