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已于近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申请表,拟于香港主板上市,海通国际、野村国际为本次IPO的联席保荐人。伴随嘀嗒的招股书公开,背后的股东阵容、经营面貌也随之浮出水面。
凭借顺风车业务迅猛的发展,嘀嗒出行实现了业绩猛增。近三年,营收从17年的0.5亿元增至5.8亿元,翻了近十二倍。2019年更是嘀嗒的转折之年,顺风业务营收暴增,并开始收取网约出租车服务费,经调整利润(剔除优先股影响)转正约1.72亿元,标志着共享出行烧钱“无限游戏”时代的落幕。
在行业受疫情重压的大环境下,嘀嗒出行继续维持了业绩的高增长。招股书显示,2020年H1,嘀嗒出行实现总营收约3.1亿元,同比增长66.2%;经调整净利约为1.5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扭亏。在今年疫情期间,线下业态无异于面临一场极限压力测试,可想而知出行行业无疑也是重灾区之一。然而行业重负之下,嘀嗒何以逆流而上?
通过对嘀嗒出行的业务拆分来看,主要包括顺风车、出租车和广告及其他服务这三块。其中,顺风车业务是绝对的业绩驱动引擎。据招股书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顺风车业务收入约为2.73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66%,占营收比例接近九成,且与总收益增速匹配。
同时,顺风车业务的毛利率由2019H1的75.4%提升至2020H1的86.3%,上升了10.9个百分点;相应的,总毛利率则由74.7%提升了7.5个百分点至82.2%。
实际上,2017-2020H1,嘀嗒顺风车业务的平均服务费共计经历了四次变革,分别由一开始的3.7%、4.1%、6.3%到现在的8.3%。这主要是因为嘀嗒出行收取的顺风车信息服务费会根据当地城市的经济状况和战略因素等进行调整,这样机动式的的收费标准更有利于顺风车行业发展,探索正确的发展道路。虽说费率近年来有小幅提升,但据行业平均水平来看,嘀嗒实属“业界良心”。事实也证明,嘀嗒出行这样做是正确的,不仅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还成就了现在的自己。
至于规模效应,则取决于嘀嗒顺风车业务的商业逻辑。据招股书介绍,嘀嗒出行作为纯信息服务供应商,并无自有或租赁车队,也不承担任何拥有车费用。顺风车业务则通过向司机收取服务费获益,顺风车车主以自我出行需求为前提,并以出行成本费用分摊为导向,不以营利为目的,非经济动机在车主参与顺风出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传统网约车平台烧钱买量的逻辑不同,顺风车一般无须对司机以及用户进行大量补贴。
这就决定了这门生意模式轻资产、低可变成本的特性,易于实现规模效应。宣称去年就已实现盈利的嘀嗒出行,显然已迈过这道盈亏平衡的规模门槛。所以,伴随业务收入规模的增长,盈利能力随之扩大。
归根结底,疫后积极因素持续增多,行业经济正在朝着正常轨道运行,嘀嗒出租车和顺风车也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