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网 作者:孟凡霞 刘宇阳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 刘宇阳)随着近日可转债“爆炒”现象持续不断,单个交易日单只债券涨幅甚至超过100%,且涨跌幅悬殊,监管的“重拳”也终于落下。10月23日,证监会、沪深交易所相继就严控可转债的管理和交易等,发布征求意见稿以及明确表态。从公开的最新数据不难看出,兼具股性和债性的可转债基金,在年内股市向好的同时,创造了相对突出的收益。但如今新规将至,将对主题基金的日后运作造成怎样的影响?投资者布局又需要注意哪些风险因素?
10月23日,证监会就《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表示,针对近期出现的个别可转债被过分炒作、大涨大跌的现象,着重解决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适应、交易制度缺乏制衡、日常监测不完备等问题。同日,沪深交易所也明确表态,将严密监控可转债交易。
事实上,监管部门重拳出击背后,是近期持续“高烧难退”的可转债交易市场。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仅10月23日,可转债市场的成交额就高达1924.24亿元,与当日沪市的成交额2497.06亿元,相差约572.82亿元。若单就可转债自身来看,国庆长假后近两周的成交额已高达6243.23亿元,超过9月全月的5568.67亿元。其中,近一周的成交额就达到了4989.26亿元。
对此,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表示,一方面,源自于市场存量资金博弈环境下,A股缺乏赚钱效应,存量资金“转战”可转债市场,从而形成阶段性赚钱效应。另一方面,则与可转债本身交易制度优势有关,包括“T+0”交易、不设涨跌幅限制,交易制度优势有利于提升市场赚钱效应,盘活交易活力,也就成为了近期可转债“爆炒”的原因之一。
沪上某公募内部人士也直言,最近可转债市场内部的波动,其实与基本面的关联性较低,主要是投机性的短期资金找不到高波动的市场进行炒作,转向选择在可转债中互相消耗。
而在大量资金进出的同时,可转债市场中不同债券的单日涨跌幅也出现了明显的差距。例如,10月23日,包括智能转债、宝莱转债在内的4只可转债单日涨幅超过10%,最高则达到48.28%。与此同时,万里转债、九洲转债等24只可转债的跌幅则超过10%,最低约为26.72%,首尾相差75个百分点。而此前一个交易日,即10月22日,可转债的首尾差距更超过180个百分点,居首的正元转债单日上涨176.41%,蓝盾转债则下跌11.64%。
整体而言,近一周以来,可转债单日涨跌幅差距最低为34.47个百分点,而这一数据在9月全月均未出现,且彼时首尾差多在20个百分点以内。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可转债市场大幅波动的背景下,公募基金中的可转债主题债券型基金,也展现出了明显超过其他细分类别债基的收益率表现。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10月以来,数据可统计的64只可转债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的平均净值增长率约为0.99%,远超同期混合债券型基金(一级)和混合债券型基金(二级)的0.54%和0.55%,以及债券型基金整体的0.32%。
若拉长时间至今年以来,这一平均收益的差距则更加突出。其中,可转债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2.54%,超过同期混合债券型基金(一级)和混合债券型基金(二级)8.51个百分点和5.95个百分点,更超出债券型基金整体平均收益率9.42个百分点。就单只基金来看,鹏华可转债、中银转债增强A、华夏可转债增强A等多只产品的年内收益率超过20%,最高达25.49%。
“优秀的可转债基金相对于单一可转债,具有一定的资产配置分散的优势,但可转债基金的表现也需要分辨当下市场环境的情况,例如投资管理的可转债相应正股的表现,还有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产品过去的净值表现等因素,在理性环境下,可转债还是具备一定的投资优势的”郭施亮如是说。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也提示投资者,可转债本身有一定的定价公式,并不能盲目跟风炒作。近期部分资金“兴风作浪”,也是想趁可转债交易比较活跃来吸引散户跟风,从而达到“割韭菜”的目的,普通投资者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