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0月26日讯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工信部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292号(公交邮电类030号)提案答复的函。其中提到,工信部将加快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开展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
开展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工作,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和政府采购供应商支持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探索建立面向制造业的政策性银行,创新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以下为原文: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292号(公交邮电类030号)提案答复的函
谢伟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稳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029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降低制造业制度交易成本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营商环境营造,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减税降费政策,降低制造业成本。一是积极出台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推动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由16%降至13%,企业社保缴费费率从20%降至16%,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提高至100万元,减轻市场主体非税负担3000亿元。修订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5%的企业所得税低税率优惠。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支持性两部制电价政策,阶段性降低处高耗能行业外的工商业企业用户电价5%。牵头开展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推动出台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截至7月底累计清欠超7800亿元。二是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梳理政策文件917项,取消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设定的证明事项38项,工业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目录由60类压缩至24类,工信领域行政审批事项压缩一半以上。世界银行评估我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中从2015年的第90位跃升至2019年的第46位。三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从60类减到24类,减少近60%。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动电信、监控化学品、电子认证、车辆生产等20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列入全国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清理证明事项,取消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设定的证明事项38项。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针对制造业民营企业面临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推动出台《关于制造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若干政策措施》。持续推进减税降费,进一步深化增值税改革,推进增值税向三档并两档、税制简化方向迈进。推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健全抵扣链条,加大对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力度。
二、关于完善金融体系,增强中小企业活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同人民银行等部门合作,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着力缓解企业资金链紧张。一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会同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印发《“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的指导意见》。印发《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通过线上平台、线上培训等方式,为20多万中小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提供方便。加大力度清理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已清理拖欠账款288亿元。二是持续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挥增信作用。联合有关部门构建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升级再担保、辖内融资担保机构的三层组织体系,印发《关于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 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增信的通知》,指导融资担保机构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引导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聚焦支小支农主业,稳步提高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担保在保供给。三是优化融资担保服务。印发《关于调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代偿补偿试点政策的通知》,推动对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推进取消反担保要求,降低担保和再担保费率。加强政银企对接,指导相关部门及时了解企业融资需求,帮助企业对接金融机构,协调有关银行推动解决,推动金融惠企政策精准有效落地。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开展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继续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开展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工作,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和政府采购供应商支持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探索建立面向制造业的政策性银行,创新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三、关于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多措并举推动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强化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导向作用。印发《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围绕“两个强国”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建设产业人才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获取、分析和挖掘等关键技术,向社会动态发布产业内职业岗位等需求信息。推动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编制,为相关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二是完善制造业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人才培养标准引领作用,联合教育部,加强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牵头完成“集成电路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2个高职专业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等5个中职专业增补,13个高职专业和23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以及智能电子工程等9个建议开设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专业论证工作。三是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加快推进地方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以企业为中心深化产教融合,鼓励各类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大力扶持行业龙头企业自主办学,组织遴选了首批19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参与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发展联盟、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组建。四是加强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联合人社部印发《工业通信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建设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网上学习平台,开发涵盖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微视频课程资源100个。组织实施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首批培训教师847人、考评员113人、试点考试121人、公开网络直播课程61节和视频微课329个。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建设,拟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共同开展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工作,推动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教学标准开发工作。继续做好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工作,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组织实施装备制造等急需紧缺人才培训项目,支持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培训中心等平台建设,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四、关于为各类制造业订立更高的国家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发挥标准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一是扎实推进标准制修订和评估复审工作。开展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认定工作,认定62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发布1.1万余项行业标准,共批准发布8200项工业通信业行业标准,完成29230项行业标准的复审,累计支持637项由我国着力解决标准老化、缺失问题。二是鼓励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先进指标制定。积极组织产业界力量参与国际标准研制,支持专业机构向社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服务,提高工业基础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水平,以先进标准促进质量升级。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建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和5G等重要领域标准架构,推动国家标准立项,建立健全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标准体系。持续提升工业通信业标准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关于加强在国际市场建立品牌形象
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深化质量品牌建设工作。一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开展消费品领域“三品”专项行动和原材料、装备制造等行业质量提升行动,累计5000多种产品实现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2019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3.86%,比2015年提高0.96个百分点;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4.75,比2015年提高近1.24个百分点。高铁、特高压输变电、核电、深海钻探等装备制造质量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积极开展品牌培育。开展品牌管理体系试点,在6000余家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基础上遴选295家成为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组织制定了10个品牌培育管理体系行业标准,形成了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工业企业品牌。在全国75个产业集中度高、基础好、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树立了6个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BrandFinance(英国品牌金融咨询公司)发布的2019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中,中国品牌入围77家,品牌价值占500强总价值的19%。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开展品牌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编写《工业企业品牌文化建设》专著,开展质量保证大纲及标准制定研究,为中国品牌建设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咨询服务。推进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引导集群加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完善标准、注册集体商标、宣传推广等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品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