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衡报道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国务院新闻办17日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四位科学家代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谈了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霍守亮表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环保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主要有几方面内容。一是要有家国情怀,心系人民。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质量的向往作为环保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的落脚点。二是勇于创新、刻苦攻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敢于攻关,甘坐冷板凳,解决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些关键的核心问题,支撑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三是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环保科技工作者要把科学研究放在整个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系统里,通过团结合作,共同攻关,补短板、强弱项,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认为,科学家精神应有几个层面。一是好奇心和理性的置疑。二是讲求科学证据、科学方法。三是能够长期坚持,耐得住寂寞。四是团队合作。另外,从科学的道德层面,科学诚信是科学道德的底线,诚实、公正、严谨是科学诚信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国际科学研究的共性。
北京大学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郭少军说,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首先要以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榜样,同时要有为祖国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及教书育人、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说,科学家精神能够鼓舞年轻一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爱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别的。同时,淡薄名利,不要功利性地做研究,要为了自己兴趣爱好和国家的发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此外,要甘于寂寞,不要为外界喧哗的世界所迷惑,做真正有价值的工作,这是发扬科学家精神最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