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召开金融委第四十三次会议。会议指出,我国债券市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持续增强,市场整体稳健运行。近期违约个案有所增加,是周期性、体制性、行为性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处理好促发展与防风险的关系,推动债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活动造成重大影响,债券市场在支持经济复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一是积极助力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财政部发行的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获得广大债券市场参与者的热情认购,10月末全国新增地方专项债券也顺利完成发行。二是为货币政策传导提供了稳定渠道。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的积极效应进一步发挥,11月1年期和5年期LPR为3.85%和4.65%,较年初分别下降30bps和15bps,为推动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行发挥了关键作用。三是债券市场直接融资规模进一步扩大。截止10月,2020年社会融资规模项下企业债券融资共计达到4.34万亿,远超2019全年的3.24万亿。
债券市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成功将信用风险保持在较低水平。从违约规模看,2020年至今共计117只债券违约,涉及金额1348.56亿,与2019年184只债券违约(涉及金额1494.04亿)和2018年125只债券违约(涉及金额1209.61亿元)相比差异不大。从违约率看,当前我国信用债存量38.41万亿,累计违约发生金额共计约4758.47亿元,占存量余额的比重为1.24%,低于2019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6%。从经济运行规律看,在经历了两年的经济下行周期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后,部分企业违约有其必然性。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复苏,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企业盈利能力有望提升,爆发集中性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很低。
债券市场近年来取得的长足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配套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维护信用环境的共同结果。法律制度为信用体系提供公平准则,信用体系为金融市场打下基础,金融市场为实体经济注入活水,宏观经济发展方能进行有效轮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才能被激发,并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虽然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实体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重大,但也成为测试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试金石。专注于主营业务,优化运营能力,积极化解债务风险,与投资者良性互动的企业会受到市场青睐,其融资成本自然逐步降低。而盲目扩张企业规模,经济管理机制落后,消极对待债务风险甚至弄虚作假,敷衍应对投资者合理诉求的企业也将被市场遗弃。
尽管近期违约个案有所积聚,但适度信用风险暴露事实上为我国债券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一是债券市场参与者应保持理性,积极挖掘良好信用主体。在加强合规性排查、完善自身风险防控机制的同时,债券投资者可利用此次市场情绪过度反应的机会,筛选经营稳定企业发行的信用债券。二是有利于加速健全市场制度规范,继续深化债券市场改革。针对此次违约个案暴露的问题,从市场化机制出发,相关监管机构将加速完善相应市场制度,加强部门协同,推动行业自律机制建设,设计能有效缓解信用风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有益于居安思危,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藉由此次信用风险暴露,把握好防风险和稳增长的关系,有利于推进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维护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是建设高质量金融市场的应有之义,需要每个债券市场参与者共同维护。实体经济是债券市场运行的市场基础,也需要金融机构积极承担自身社会责任,通过市场化方法给予符合国家发展方向、产业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潜力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支持。展望未来,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卓越进展、居民生活活动恢复正常、各类宏观政策发挥积极成效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复苏进程稳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将持续。债券市场也必将健康发展,积极通过市场化方式传导宏观政策,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建设添砖加瓦。
浦发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