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本报记者 张文峰 张登海 李喜翠
西畴,是一个奇迹。
上世纪90年代起,西畴县干部群众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滇黔桂乃至全国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勇于向石漠化抗争、向贫困宣战,用干的行动、干的壮举,求生存、求脱贫、求发展,以“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的魄力,闯出一片生存发展的新天地。
西畴,更是一种精神。
迈入新时代,精准扶贫的求实精神与持之以恒的“西畴精神”交织共鸣,在石漠化上谱写出新的壮丽史诗。2018年率先在全州脱贫摘帽,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列入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
行走在西畴大地,感受深切的是沧桑巨变,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生动样本,是苦干、实干、创新干的精神内核。
“西畴精神”激发内生动力
11月7日下午,岩头村村头。17年前,李华明带着15户村民历时12年,在悬崖峭壁上劈出4米宽的进村道路。
打通了出村“最后一公里”后,怎样打通致富“最后一公里”?这是李华明眼下最关心的事。引进生猪代养点、乌骨鸡规模养殖点、开办农家乐接待纷至沓来的参观学员……一条条致富新路,在岩头村延伸。“让人能走出去,让人也能走回来,在家门前致富。”李华明的梦想正在一步步照进现实。
不仅是岩头村,整个西畴县,扶贫重扶志,唤起干部群众合力战贫的“洪荒之力”。
破解群众吃饭难题。开山炸石、垒埂造地,大力开展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全县累计改造田地24.4万亩,其中炸石造地10多万亩,人均增加耕地0.4亩。
破解农村出行难题。虽为滇东南边境小县,但全县乡村公路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到2018年,群众自发硬化农村等外公路达3298公里。
破解饮水用水难题。创新“五法治水”模式,累计建成水利工程4.3万件,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2.3万亩。
破解持续发展难题。探索出“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由过去单一的炸石造地、改水、修路,转变为实施“山、水、林、田、路、业、村”综合治理。全县共治理石漠化200余平方公里,植树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87万亩。
破解贫困群众增收难题。因地制宜选准脱贫致富产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达340多家。
定点帮扶,合力战“贫”。从1995年最高检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定点帮扶西畴县至今,云南省水利厅、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中国铜业有限公司、上海市虹口区等单位与地方,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真心实意付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帮扶成效硕果累累。
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38岁的兴街镇龙坪村村民武治焕心里总紧绷着一根弦:老婆婆患癌、小叔子脑瘫无法自理……上有老、下有小,8口之家的操持,结结实实地压在了她和丈夫的肩膀上。
“树挪死,人挪活。现在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自从2018年,全家搬迁至兴街镇新兴社区集中安置点,武治焕的生活有了转机。“我们夫妻两人在社区就业,老人看病方便了、孩子上学近了……”细数生活的变化,武治焕的眼眶有些湿润。
2018年底,西畴县363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入住。
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西畴从“强产业+稳就业+促消费”上着手,不断拓宽脱贫致富渠道,解答好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加试题”。
蚌谷乡木者村村民谭代金身患残疾,如今在村里的养殖合作社务工,每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除了务工,合作社还会将牛仔、猪仔赊销给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喂养,等牲畜出栏售卖后再来合作社付价款。”合作社负责人谭代超说。
以“绣花”功夫,帮助脱贫家庭固本培元,西畴多措并举。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减贫带贫,实现减贫带贫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全县42.1%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
加强技能培训,做到每一个贫困家庭劳动力全覆盖。集中组织重点输出一批,组织就地就近有针对性安排一批。对极少数难以实现务工就业的,积极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给予临时兜底安置。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西畴县外出务工人口实现不降反增。
消费扶贫促增收。依托县消费扶贫中心以及最高检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帮扶、挂钩帮扶和“互联网+消费扶贫”渠道,组织开展农特产品销售,解决卖难问题。
乡村振兴落子有声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对西畴而言,乡村振兴这篇新的大文章,怎么破题?
近年来,兴街镇拉孩村因“5分钱工程”而被投以更多关注。2018年以来,西畴县把乡村人居环境提升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探索推行“5分钱工程”,引导广大乡村以村民自治方式,动员村民每人每天缴纳5分钱,一年按18元缴纳,作为村集体卫生保洁费用,由村集体优先聘请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保洁员,打扫卫生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月按工作量能得到200元到800元不等的收入。
提升乡村的“颜值”,也解决了村子的“里子”——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就业路子,村民们都觉得这5分钱交得值。“5分钱工程”的生动实践,正是西畴县健全长效脱贫机制,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接续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2018年以来,西畴县委、县政府积极做好规划、政策、产业、人才、组织、机制“六大衔接”。按照“因地制宜、以点带面、以面扩域”的要求,2020年先行启动10个试点村建设,为全面铺开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到2022年,力争建成110个脱贫提升型和40个城乡融合型试点自然村。
在大局上谋划,于关键处落子。脱贫攻坚以来,西畴县委、县政府为改变农村基层治理问题突出与群众贫穷相互交织的窘境,大力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探索实践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善治模式,促进全县1778个村组刑事发案率不到1.5%,实现1583个村连续10年矛盾不出村,645个村连续10年不发案,形成了“纠纷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千村不发案”的“西畴新现象”。
从磨难中奋起,不仅在于磨难所激发出的精神认同,而且在于把“西畴精神”转化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这已深深熔铸在西畴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