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清豪 /
初为人父,总有“望子成龙”的愿望,即便自己在幼儿园工作,熟稔“成长有其自己的规律”“人生是场马拉松,不必在乎起跑线”的道理,也不例外。
儿子2018年7月出生,取小名“嘉允”,意为“允许其好”,是为人父母的朴素愿望。嘉允13个月时会叫“爸爸”“妈妈”,会指着自己的鞋子喊“鞋”,虽然随着奶奶的口音有点儿庄河味儿,但也让人开心不已。我乐观地预测,他会越说越多,在两岁左右进入语言敏感期,然后迎来语言的爆发期,爱说话到停不下来。可是嘉允到了一岁半,便不再说话,表情达意只用手一指,然后“嗯”地一声,让我们自行体会。譬如,手指一下厨房的橱柜,然后“嗯”一声,那是饿了,橱柜里是放饼干和奶粉的地方;指一下“便盆”,再“嗯”一声,那是要方便了。
因为这个事,我和爱人想了不少办法。问当宝妈的同事,说确实也有这情况,也在想办法解决;问老一辈的父母,说是贵人语迟,你急个啥?问我们幼儿园园长,一位幼教专家,说是都怪你们父母太聪明啦,孩子一指,你们就会意了,这样就更不爱说了。再者,孩子还需要语言环境,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看来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那我们就变得“愚钝”点吧。我们装作不理解嘉允的“嗯”,手指一点也失去了原来的神力,这样嘉允的“嗯”变得越来越急促,声音越来越大,我们咬碎钢牙,仍装作不懂,略显急促地问他你要干吗呢?但嘉允非但没有说话,反而趴在地上打滚,哭得眼泪汪汪,最后尿了裤子。此后的几次都收效甚微,为了让孩子少上火,只能作罢。
试试高质量的陪伴吧,共读绘本。嘉允倒是喜欢听,但不管问什么,回答仍是“嗯”。看出了我的低落情绪,园长又给了我一本绘本,说:“这本不是给孩子的,是给你读的。”这本绘本叫《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 “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 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醍醐灌顶,原来,我们是牵着蜗牛散步的人。急不得也催不得,只有精心、细心、耐心地陪伴,才能静待花开,收获美好。一切慢慢来。我们依旧听着嘉允的“嗯”,也问问他想要做什么,只是语气不再那么急迫,我们依旧给他讲故事,陪他读绘本,和他交流感受,不再急着要一个答案。
就这样过了半年,嘉允的“嗯”依旧,但和我、和妈妈的关系更亲密了。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一家三口在小区玩耍,嘉允玩儿得很开心,不停地“嗯”“嗯”表达兴奋之情。孩儿妈问嘉允:“爸爸妈妈陪你玩儿,你开心吗?”他“嗯”了一声,又问他:“你爱爸爸吗?”嘉允沉吟片刻,大声地说出一声,“爱!”哦!我的孩子,你总算不再只会说“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