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到河北井陉县,像“看黑白电视还有雪花”:路边煤场一家挨一家,冒黑烟的货车一辆接一辆;部分钙镁企业因工艺落后产生大量粉尘,白茫茫一片。如今的井陉是“彩色加高清”,生态型产业多姿多彩,绿水青山展新颜。
井陉地处太行山东麓,过去煤炭、钙镁等资源型产业是经济支柱。从“一黑一白”到“多姿多彩”,井陉逐渐摆脱粗放发展的路径依赖,迈向高质量发展,开启绿色转型。
压缩落后产能,经济环保效益双提升
走进井陉县华北碳酸钙公司中控室,一名女工身穿白衬衣,点击鼠标控制整条生产线,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加工石灰的企业。公司负责人刘偶红说:“过去烘干罐张着嘴,粉尘乱飞。现在全密封,基本达到制药厂的环保标准。”
井陉盛产石灰石,加工的碳酸钙是“工业面粉”,产品不愁卖。但早期的钙镁厂工艺落后,车间粉尘弥漫,工人下班出车间,浑身都是白的。
当地钙镁企业最多时有110多家。头顶“中国钙镁之乡”的光环,井陉也面临问题——一度一些钙镁企业集聚地“河水变白粥,青山裹银装”。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2017年县里制定“清洁生产21条”,推行更加严格的约束标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刘偶红的公司当时在县里“不算落后”,但为了长远发展,他忍痛拆掉生产线,更换更先进的设备。工艺改进后,自动化程度提高,车间内外焕然一“净”。
壮士断腕去落后产能,如今县里的钙镁企业仅剩18家,全部改用绿色能源。产能压缩,效益不降反升,2018年较前一年纳税增长51%,二氧化硫年减排4875吨。
不仅是钙镁厂,全县涉矿企业都在提质“瘦身”。井陉紧邻山西,是晋煤东运的“旱码头”,沿307国道等处曾聚集了526家露天煤场,形成全国最大的煤炭交易二级市场之一。为了蓝天白云,县里将其全部取缔,发展环保型物流园,改为公铁联运,每年减少过境货车35万多辆次,扬尘尾气随之减少。
县委书记刘玉渭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井陉才能颜值高、气质佳。”
转型绘就新景,发展动能越来越足
“菊花已经采过,板蓝根也该挖了。”跨过南峪镇张家洼村边的绵河,村民张建春蹲下去拔出一棵板蓝根仔细打量。这片土地孕育着转型发展的新希望。
张建春家曾经营的钙镁厂是全县第一家钙镁厂,最多时有100多名工人。2016年厂里研发出新品,卖得很火。可当地是水源保护区,工厂临近绵河。每天看着养育自己长大的绵河,张建春意识到:不适合在这里干这个行当了。
2017年7月,张建春家的钙镁厂停止轰鸣。“开始不知道干啥,在家里闷了两个月没出门。”他回忆。
村里有人种药材,于是张建春在河边流转来50多亩地,种杭白菊、板蓝根等,把旧厂房改造成药材加工车间。
二次创业的不只张建春,县里许多矿企跳出“一黑一白”,转型发展绘出绚丽色彩。小作镇一名高姓农民过去开煤场,近年转向经营生态农场,种植了数百亩玫瑰,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采摘。农场年产鲜花5万公斤,还加工花茶和玫瑰纯露。县里引导涉矿企业向“绿”转型,发展特色经济林,如今全县种植花椒1万亩、连翘9.3万亩。
荒山披绿,碧水长流。“转型升级让井陉越来越绿,新动能越来越足。”县长李杰说。201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增至59.42%,空气优良天数增至175天,比2017年增加56天。绵河、甘陶河等越流越清亮,出境水质连续多年稳定优于Ⅲ类标准。
疏通发展堵点,生态旅游更惠民
“修建旅游公路后,我们村到于家石头村只有12公里,过去要绕行50多公里。”说起新修的山路,南障城镇大梁江村支书梁瑞锁的嗓门亮了。
梁瑞锁过去开石料厂攒下一些家底,听说于家石头村利用古民居发展旅游,他坐不住了。他自掏腰包帮村里修缮古民居,经过综合治理,村子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过去的大梁江村,出村路坑洼不平,古村藏在深山少人知。2016年梁瑞锁带头筹钱,带大伙儿修路,附近古村落纷纷行动。2018年10月,他们在崇山峻岭间凿通60公里旅游公路,百姓叫它“太行天路”,这条山水画廊,把44个古村落连成一串珍珠。
路通人气旺。当地新建了山地自驾游体验基地和农业示范带,把山水井陉装扮得绚丽多彩。去年国庆假期,1万多名游客涌入大梁江村。村民梁四英过去在外面跑车运煤,看到村里这么有人气,趁势回村开起农家院,“国庆假期,一天就收入3000多元。”
吕家村是国家森林乡村,天然氧吧格外诱人,村里借树发力,引入专业公司开发生态旅游,还编排实景演出《梦回吕家》。双目失明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吕新元当起了群众演员,一天能挣70元,“我虽然看不见,可日子越过越亮堂!”
疏通一个个发展堵点,井陉的绿水青山敞开了怀抱,激活了全县的生态旅游,2019年井陉旅游综合收益达2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