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盒各式各样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将会是什么口味。”除了人生,盲盒亦如此。日前,潮流玩具品牌泡泡玛特已通过港交所聆讯,这意味着其即将登陆资本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泡泡玛特收入8.18亿元,毛利5.33亿元。
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婴儿巴掌大的盲盒竟有如此魔力——不仅引得无数人欲罢不能,还让一家已经连年亏损的企业“起死回生”,扭亏为盈。盲盒玩具,从产品本身看,其生产门槛不高、技术难度不大,产品附加值还很高,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为这样的产品埋单,并非仅仅是看中产品本身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产品背后能够给自己带来的“情绪附加值”。在没拆开之前,你永远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款式。这样的不确定性再加上“隐藏款”“限量版”等噱头的诱惑,带来的好奇和惊喜就像是买彩票,叫人欲罢不能。正如有消费者所说的,“盲盒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买盲盒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要,一旦产生了收藏癖,甚至还颇有些心理成瘾的意味。
其实,盲盒概念并不算新鲜,比如日本百货公司推出的“福袋”营销方法和一些快餐品牌推出的“玩具套餐”模式,无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盲盒。综合过往案例来看,要对这种模式脱敏并不是那么简单。
盲盒概念有前景,但商家也要在这股盲盒之风日盛的情况下保持理性。毕竟,其他盲盒概念的长期成功,大都建立在其产品附加值具备充分吸引力的基础上。商家应该认识到,现如今盲盒玩具的火爆,多少存在潮流“虚火”。浪潮之下,盲盒市场其实潜藏很多泡沫。盲盒不过是一种玩法,而市场对于玩法的热度只能维持一时。即便有“情绪附加值”推动,但要让消费者长期保持购买热情,归根结底还要靠产品本身的价值。在投身这片市场蓝海之前,企业需要给自己备好的“救生衣”,应该是真正有产品差异性、有吸引力的手办玩偶。
而很多在高溢价诱惑下入场的玩家幻想变成“炒家”,为盲盒砸下十几万,但还没等到暴富,就先被套牢了。对于这些消费者,在此奉劝一句,别做一夜暴富的美梦——玩盲盒可以,盲目可不行。
(许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