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周炎炎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一家大行和一家股份制银行了解到,监管此前与部分银行以窗口指导形式沟通过部分难消化老资产的解决期限问题,如果超过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尚未处置完,可采取一行一策的措施,最晚放宽到2025年。
“资管新规延期一年到2021年底,但窗口指导了部分表外资产体量很大的银行,上报2021年底预估不能消化完的老资产规模,最终在协商后会有额度豁免。”一位大行人士表示。
另外一位股份行人士称,这属于政策的预留空间,周期较长、最难处理的资产可以一行一策处理,时间放宽到2025年。这样的话给老资产整改减轻了压力,更有信心妥善化解风险。
处理不完的是哪些老资产?
“大行基本都有2021年底的豁免额度,部分股份制银行也有。这确实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的,比如老产品中有投向久期为十几年的PPP项目、产业基金,还有一些问题资产,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块就是银行的永续债。”一位银行资管人士坦言。
永续债是银行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重要渠道(银行的资本可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三类),监管也曾经多次喊话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加快推进银行发型永续债补充资本。银行发行的永续债一部分由银行理财这类表外资金来认购,因为市场价格低、流动性较低、市场主体的认购意愿不足、投资热情较弱,有些大行的永续债发行又动辄超过500亿,各家银行的表内资金和表外理财都会“互抬轿子”去大规模认购,“你来我往”,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但是根据资管新规,理财产品投永续债又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因为永续债不能有明显赎回安排,也不会有投资人的回售安排,所以无法做到期限匹配。
一位大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告诉记者,传统理财资产端比较复杂,不单单是一些普通的债券,除了非标之外,还包括大量的产业基金、没有流动性的永续债、优先股,以及二级资本债等债券市场上创新产品,这些标的主要投资力量都是银行理财。这些资产没有处置的话,在产品中还必须保持一定的发行力度。
上述大行老产品规模超过万亿,占五分之一左右,永续债和优先股还有千亿级别,另外还有同业资产,今年底之后,难以消化的“硬骨头”还有3000亿-4000亿元的规模。
另外一家大行理财子公司高管称,他们银行标准化产品占比较高,其他很多资产可以通过发行新产品承接、产品自然到期来消化,今年年底还剩1000亿左右的“硬骨头”。
如果等到这些“硬骨头”资产自然到期,还需要十几年,并不是5年后能解决的。至于到时候可能的解决方案,有银行资管人士认为,回表难度较大,表内外业务已经隔离,最终可能会由理财子公司的自营资金去承接。
最终期限并不意味着无作为
但即使期限放宽至2025年,并不意味着银行理财可以无视监管规则,无限度拖延时间,不积极整改。
正如在资管新规延期一年的消息释放前夕,央行原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周学东曾经指出:“无论是延1年、2年还是3年,对金融机构来说,关键是必须要转型的,再回到过去大搞表外业务、以钱炒钱、制造金融乱象是不可能的。”
央行金融定局局长孙天琦当时也表示,目前,全球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暂时出现了萎缩,我国经济也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确实也增加了资管业务规范整改的难度,市场非常关注资管新规过渡期相关政策,有些人建议严肃市场纪律,严格执行资管新规,有些人建议延长过渡期一年、两年,都有各自不同的逻辑和道理。
周学东还坦言,老的资管产品的压降也是不容易的。过去很多金融机构愿意做资管,是因为可以规避很多的监管,不用缴存款准备金,也不需要提取坏账拨备,成本很低,账目上收益率显得很高。
在上述发言之后,7月31日,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等部门审慎研究决定,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同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安排,平稳有序推进资管行业规范发展。
央行在答记者问中指出,延长过渡期1年,更多期限较长的存量资产可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资产集中处置对金融机构带来的压力。同时,该负责人也指出过渡期也不宜延长过多,初衷是确保资管业务顺利转型,延长1年可以鼓励金融机构“跳起来摘桃子”,在对冲疫情影响的同时,推动金融机构早整改、早转型。
其实这次监管与各家理财子公司“一行一策”的协商,也是资管新规延期政策的应有之义。政策安排主要内容是“适当延长+个案处理”。 到2021年底,资管新规原则上将不再延长过渡期,有关金融机构如未完成则会被个案处理。央行表示,对于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个别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说明原因并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后,进行个案处理,列明处置明细方案,逐月监测实施,并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
央行数据显示,非标准化债权规模持续减少,5月末资管产品投资的非标准化的债权类资产规模同比下降7.6%,比年初多下降1.2个百分点,资管产品的风险整体上在进一步收敛。
值得注意的是,银保监会近日以工作论文的形式在官网发布了《中国影子银行报告》,可以算是近年来最为权威、系统的关于的全国影子银行的论述。
报告中承认,影子银行是金融中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所以在金融体系中拥有一席之地,是双重因素结合的产物。一方面是因为银行体系无法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影子银行满足了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同时,报告也强调影子银行是套利行为驱使的产物,具有天使与魔鬼的两重性,管理好了是天使,管理不好就是魔鬼。
银保监会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影子银行统计监测体系和认定标准,厘清了影子银行的真实规模和业务分布。但影子银行横跨不同行业,数据不完整、口径不一致和重复计算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必须继续大力完善统计监测。同时要严防反弹回潮。对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设立“禁区”,严禁多层嵌套投资、资金空转、脱实向虚,结构复杂产品和业务死灰复燃,以及假创新和伪创新行为等。此外,还要建立风险隔离,建立相应的防火墙。完善监管制度,慎重开展综合经营。
报告显示,我国从2017年初开始集中整治,影子银行规模从历史高位大幅下降。截至2019年末,广义影子规模降至84.80万亿元,较2017年初100.4万亿元的历史峰值缩减近16万亿元。影子银行占GDP的比例从2016年底的123%下降至2019年底的86%,降幅达3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