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介绍了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有关情况。
“目前,我国有3亿人购买长期人身险保单,被保险人接近6亿人,商业人身保险覆盖面达到42.7%,风险保障总额超过1000万亿元。”黄洪表示,人身保险业在保障民生、促进消费、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10亿多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平均提高了14个百分点,切实减轻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551亿元,责任准备金达到5623亿元;健康险前三季度保费收入达到6666亿元。截至11月末,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18.5万亿元,占全行业的88.3%,其中绝大部分为长期资金,这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黄洪表示,近年来银保监会采取多项措施,推动行业转型,改善负债业务结构,提高发展质量,行业主体回归保障的格局已基本确立。目前,中短期业务保费占比仅为4%,比2015年高峰时期下降了近九成;万能险业务占比为15%,比2016年高峰时期下降了一半。同时,相关部门深入治理行业乱象,严厉打击股权违规、公司治理、资金运用、产品设计、销售理赔、数据等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效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现有90家人身险法人机构。今年1月份至11月份,人身险保费收入3.1万亿元,占保险业的74.1%,同比增长7.4%;人身险公司总资产近20万亿元,占保险业的85.5%。
对此,黄洪表示,虽然我国人身保险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人身保险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从渗透率来看,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只有4.3%和430美元,在全球的排名分别为第38位和第46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水平,也低于全球保险业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人均持有人身险保单数不足1件,这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商业养老保险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保险市场相比仍较为滞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具有养老保险功能的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约占全部保费收入的50%,而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占比超过35%。到今年三季度末,我国养老年金保险原保费收入仅为551亿元,仅占人身保险原保费收入的2.1%。
针对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来加快建设,黄洪表示,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是保险业积极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统一规范,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长期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特点,还将进一步提升第三支柱的保障水平。
据介绍,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从五个方面来加快推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一是加快发展专业化经营市场主体。支持设立养老保险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等专业机构,扩大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养老保险机构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深耕养老金融业务领域,积极探索长期养老金管理和养老金融服务新路子,在第三支柱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扩大商业养老保险领域对外开放。坚持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完善相关监管措施,确保各项对外开放政策在养老保险领域落地实施。支持境外资本参股设立各类养老保险机构,支持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养老保险业务。通过引入国外成熟的养老保险业务经营和养老金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保险业经营水平,服务好人民群众差异化养老保障需求。
三是加大养老保险产品创新。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适当扩展保障责任,提供更加灵活的养老金积累和领取服务,支持保险机构立足消费者需求,创新发展提供具备长期直至终身领取功能的养老年金保险,特别是能够与其他养老金融产品所积累的养老资金有效对接的即期年金产品。鼓励保险机构面向创新创业就业群体的保障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养老产品,支持保险机构探索运用互联网、金融科技等方式,优化业务流程,改进服务质量。
四是强化养老保险基础建设。完善数据标准,规范商业养老保险相关统计标准和统计规范,加强商业养老保险信息统计和保单管理,修订完善行业经验生命表、疾病发生率表等数据基础,扩大视野,加强与养老健康领域机构合作,多维度增加数据积累。
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鼓励保险机构加大精算、投资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督促保险机构改进精算专业技术,加强长期稳健投资和风险管控能力建设,夯实行业发展根基。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情况,中国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陈映东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银保监会将加强与国家医保局的沟通合作,支持保险公司积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为老龄化挑战贡献行业力量”。
截至2019年底,全国有14家保险公司参与了全国15个省份35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为35.8万人提供了长期护理待遇,在提升参保对象生活质量、保证长护政策落地实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