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记者 | 齐永超
前瞻2021年,金信基金投资部董事总经理、金信稳健策略混合基金经理孔学兵在接受《红周刊(博客,微博)》记者采访时说,岁末年初市场将会呈现丰富的机构性投资机遇。其中,长期被打压的科技类资产将在行业景气度加持下,迎来风险偏好改善带来的估值回升。
从资产配置角度来说,他认为,要关注长期发展空间大的行业和标的,比如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依然不足5%,但这样的行业在高速成长阶段一定是高估值、高波动的。
优质科技成长股“性价比”优势进一步凸显
《红周刊》:您如何来看近期的市场?至年底,预期市场会有一个怎样的轮动规律?如何把握其中的机会?
孔学兵:直至岁末年初,市场将会呈现比较多的结构性轮动机会。首先美国大选落地,不确定性得以消除,相比特朗普,拜登的执政方针或将相对理性,中美贸易局势可能会迎来短期的喘息机会,长期被打压的科技类资产将在行业景气度加持下,迎来风险偏好改善带来的估值回升。同时国内方面,“十四五”规划相关建议,也将提供政策驱动,部分长期成长空间较为明确的成长性行业,如新能源、半导体等,有望在景气度和政策催化共同推动下,为市场提供较为丰富的结构性机遇。
随着国内疫情的成功控制以及疫苗的出现,经济复苏逐步开启,顺周期行业业绩进入改善通道,估值得到修复,在流动性边际收缩过程中,市场整体仍是存量博弈格局,具备低估值优势的顺周期类资产成为阶段性市场热点,具有合理性。我们预期2021年经济增长将呈现前高后低态势,明年一季报可能是各类资产业绩改善程度的观察窗口,预计将对市场风格产生较大影响。
《红周刊》:中长期来看,市场有哪些主要增量资金?
孔学兵:中长期而言,居民家庭资产的再配置、再平衡将为市场资金提供最大的增量资金,“刚兑”打破后,市场无风险利率下行将是主旋律,这些资金通过公募基金等形式进入市场,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优质资产的溢价水平,立足长期、追求确定性可能是后疫情时代资金的共同诉求。
《红周刊》:公募基金今年新发产品数目、募资金额都创了高位水平,在您来看,至年底阶段,是不是一个基金建仓的良好时机,您的逻辑?
孔学兵:近年来公募基金在发行数量和管理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增长,我觉得这是资本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自然结果和体现,公募基金很大程度上得到投资者的广泛认可,也显示出专业化投资的优势。经济转型期,结构性行情是常态,注册制下公募基金的整体研究优势和定价能力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间。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接下来一段时期市场处于业绩真空期,流动性方面预计也不会出现重大变化,各类优质资产均有可能维持轮动,风格可能较为均衡。所以基金的建仓我认为应当淡化择时、淡化风格博弈,把落脚点放在行业发展趋势、公司成长空间等方面。
特斯拉重新定义汽车生态
三电环节、设备、材料端均将呈现机会
《红周刊》:您关注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科技成长股,那么,什么样的科技公司才是您眼中,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公司?
孔学兵:首先,持续的研发投入构建护城河。其次,研发转化效率高,高技术门槛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再者,收入端高增速、高毛利、财务稳健、现金流充沛。
《红周刊》:我们聚焦科技行业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您如何给新能源汽车头部公司估值的?
孔学兵:结合国产新势力几个代表企业的市值水平,应该说,今年下游整车环节是存在一定的估值泡沫的。但是,坦诚地说,泡沫程度究竟有多高,如何量化,以及会以何种方式破裂抑或消化,我们无法得知。从长期发展空间看,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依然不足5%,高速成长阶段一定是高估值、高波动的。
《红周刊》: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增,特斯拉市值不断上攀高峰。那么,对于特斯拉的产业链的投资机会,您认为有哪些?
孔学兵:特斯拉的投资机会,首先它是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引领者。这点很重要,可以说特斯拉重新定义了汽车生态。其次是特斯拉国产化后产能瓶颈消除,成本的持续下行确保了价格大降之后依然能保持很高的毛利率水平。对于特斯拉来说,产品仍然是核心竞争力,国产modelY的推出预计在众多竞品中依然极有竞争力。
从特斯拉的长期发展战略看,软件定义汽车,特斯拉的营收结构、商业模式未来在自动驾驶技术突破并普及后,相比现在可能会有根本性的变化。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和“特斯拉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总体而言,会是一个由硬及软的过程。现阶段,电动化依然是主要挖掘方向,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环节、设备与材料环节依然可以积极挖掘。围绕智能化、网联化,产业链新的投资机遇也将逐步展开。
《红周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它们的上、中、下游领域各自具有哪些投资逻辑?哪个领域更具有投资优势?
孔学兵:新能源车下游整车环节今年由于欧洲补贴之后销量大增,以及美国可能的迎头追赶,中国一枝独秀演变成全球热潮,资本市场对整车环节的发掘已经比较充分,预期也打的较满,但是还有一些环节,我们观察到,依然是有明显的投资机会存在。比如说上游的一些设备端、材料端,以前的市场空间可能仅限于国内市场,凭借中国智造的整体优势,拥抱全球是必然选择,相关领域,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很多的可投资机会,而且性价比也非常好,业绩增速跟估值的匹配度也非常不错。
重视企业估值与增长的匹配度
伟大公司“标签”在于创造需求
《红周刊》:您在公募领域有多年的实战经验,那么,您是如何选择行业赛道的?如何在行业与个股中做仓位配置的?
孔学兵:我认为,资本市场反映时代变迁,投资方向应当具备时代特征。契合经济发展规律,能够获得资本支持、政策激励的行业,更有机会保持较高的景气度。投资实践中,我认为行业景气度是第一位的,其次我会重点考量企业的竞争优势,最后我会考量企业的性价比,即估值与增长的匹配度。至于仓位,我一般不会考虑择时,换手率也不高,个股的调整更多基于对公司业务进展的持续跟踪,或被更具比较优势、性价比优势的其他公司所替代。
《红周刊》:您眼中的伟大公司的标准是什么?您认为哪些行业具有好的商业模式,更加适合长期价值投资?
孔学兵:首先第一点是在行业的低潮期是否能做到前瞻布局、提前卡位;第二点是能否在长期的竞争中不断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确保可持续增长;最后,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优秀管理者,从来都不会失信于市场,也不会迎合市场。例如,在消费、科技行业诞生了较多伟大的企业,主因在于创造了需求或者满足了需求。
《红周刊》:您专注于自下而上的成长股深度挖掘,坚持以中长期的相对确定性应对短期的不确定性。那么,哪类行业或公司具有这种“确定性”机会?
孔学兵:近期的投资实践中,让我印象颇深的是我们三季度重点研究后布局的某半导体IDM厂商,2020年中报显示公司成熟制程进入快速增长通道,8成设备折旧高峰已过,收入端和毛利均大幅提升,业绩超预期,但因市场风口不在,公司股价不温不火。进入10月,公司发布的三季报再超预期,8成产能全满,但因定增50亿,股价不涨反而在两周内跌去20%。由于公司具备业绩增长的确定性,但因非业绩因素被市场情绪错杀,于是市场快速纠偏,股价返身向上,在此后1个月上涨了超过50%。
《红周刊》:您比较重视行业增长空间的天花板、公司竞争力和稀缺性溢价。那么,您如何来分析、判断某个行业的天花板、竞争力和稀缺性溢价?
孔学兵:我对行业天花板的理解是,如果某个行业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用户较为普及,渗透率不再提升,整个行业的营收和利润都不再有明显增长,当这种现象出现时,行业头部企业要取得进一步发展,要么蚕食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生存空间,存量博弈,但这是有边界的;要么作为行业变革者去推动创新,创造新需求,当旧的天花板逐渐被解构,新的天花板就会形成。变革者和创新引领者在这个过程中就有机会构造新壁垒,这在家电等行业中表现得较为充分。
对新兴产业而言,行业的天花板究竟有多大,其实是一个长期观察和跟踪的过程,但阶段性还是大致能有一些参照物。比如说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趋势日渐明朗。这些大致能估算出产业空间,另外,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例如无人驾驶技术的终极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天花板可能因为应用场景的大量出现再次重构。
(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