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12月19日电 (韩璐 李绿桐)19日,首届“三峡水库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院士、学者共同探讨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恢复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因三峡水库蓄水而新生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两岸陆地生态环境和水库水体环境质量。记者从会上获悉,三峡库区消落带涉及岸线长度5425.93千米,其中人工边坡岸线长633.85千米,自然边坡岸线长4792.08千米。
如何进行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如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障三峡库区生态质量?如何实现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些议题成为与会专家们探讨的主要话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军表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库运行后,库区上游以及下游联系的湖泊,尤其洞庭湖、鄱阳湖以及岸线城市群互联互通影响。沿岸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也是长江大保护必须面对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作为三峡水库水位反复周期性涨落形成的干湿交替区,三峡库区消落带是保障河流健康的最后一道屏障带。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尹忠武表示,经过十年的试验性蓄水运行,目前三峡库区消落带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区内植物种类构成、植被覆盖度、植物长势上没有明显差异,植物群落结构趋于稳定。
西南大学教授曾波表示,在消落带治理上应该因时、因地、因势而定,不能够一概而论。“从三峡库区消落带大小比例来看,重庆地区消落带占据三峡水库消落带的87.78%,湖北地区消落带占12.22%,而消落带的保护和治理应该以目标为导向。”
而如何构建健康、高效的消落带生态系统,实现三峡库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万成炎建议,应坚持保护为主,实施保留保护措施,规范减缓库区周围人类活动对消落带的不利影响。“消落带生态修复应加强土壤生境的保护、永久性植被的构建或经济植物的收获利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消落带生态服务功能、服务能力以及其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