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宣布镇雄县、会泽县、屏边县、广南县、澜沧县、宁蒗县、泸水市、福贡县、兰坪县9个贫困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云南88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在这一战绩中,产业扶贫功不可没。
诗的远方,梦的故乡,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不过,由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云南成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加之全省94%是山区,产业扶贫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显得尤为突出。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面对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的束缚,云南坚定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治本之策,走出了一条产业有特色、带贫有机制、发展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如今,云南已培育形成了26个扶贫主导产业,实现了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2019年,云南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7070元增加到10771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其中来自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占比达46.7%。
怒江的草果、普洱的茶叶、昭通的苹果、晋宁的鲜花、文山的三七、丽江的芒果……这些如数家珍的特色产业正是5年来云南书写出的高质量脱贫产业好文章最生动的注脚。
强政策,保驾护航“脱贫路”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中涉及面最广、涵盖面最宽的扶贫措施。云南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约占90%,抓好产业扶贫事关脱贫攻坚全局、事关广大贫困群众根本福祉。产业扶贫做得好,政策保障要先行。
基于这一认识,2016年12月以来,云南省出台了《“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云南省产业扶贫工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资金、保障措施,为产业扶贫立起了“四梁八柱”。
有政策,还有真金白银。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云南各级财政投入产业扶贫项目资金达178.65亿元,占整合涉农资金总额的34.23%。2020年,产业扶贫项目资金达到185.71亿元,占整合涉农资金的41.5%,较2019年提高7.28个百分点。
要立足资源禀赋,突出比较优势,既注重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也积极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在这一政策指引下,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产业发展动能被有效地激发了出来。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积极推动蔗糖产业扶贫,对贫困户新种植1亩甘蔗给予500元补助。目前,梁河县蔗糖产业共带动9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甘蔗,户均年收入达1.7万元。
5年来,云南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立足发展基础,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类型,认真分析研判发展举措,坚持因产施策、分类推进,打破曾经“开门见山,山山荒”“样样有、样样好、样样少”的产业困局,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谋布局,抢占产业“新高地”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更是可持续脱贫的治本之策。
2018年1月,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高起点推动传统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可以说,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既有对云南农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也有对产业扶贫的战术谋划。
随后,《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落地,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成为“绿色食品牌”八大重点产业。
为何说,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是对产业扶贫的战术谋划?
相关数据显示,到2018年,云南88个贫困县有茶叶面积607.7万亩,占全省96.5%;中药材面积706.3万亩,占全省88.9%;咖啡面积137.4万亩,占全省82.7%;肉牛规模养殖875.3万头,占全省80.2%……
“一县一业”便是战术谋划的具体呈现。云南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厅长谢晖表示,“一县一业”就是要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加快发展,培育形成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做优做强;要让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建立多种形式且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兴旺成为带动脱贫的引擎。
几年来,已有28个贫困县进入云南“绿色食品牌”“一县一业”创建行列,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了贫困县全覆盖,也实现了一户多业、多渠道增收。
稳增收,“双绑”模式促联结
每年9月到10月是怒江州福贡县草果收获的时节。几年来,这里的贫困群众一边收获草果,一边收获富裕生活。
十月普一家住在石月亮乡米俄洛村,这里气候湿润,非常适合种植草果。2016年,在政府扶持下,十月普下决心将原先种植的玉米全部改种草果,2019年靠卖草果赚了3万多元。
“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草果,最少的也有10多亩。大家靠着草果富起来了,把摩托车都换成了小汽车。”十月普高兴地说。
据了解,目前,福贡县草果种植面积已达56万亩,草果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产值的60%,实现带动贫困种植户1.2万户,贫困户每年户均收入8000多元。草果产业已经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当然,福贡县草果产业发展更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
2017年,由云南能投投资建设的怒江大峡谷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正式投运。中心负责人张继华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与当地70多户草果种植大户签订了购销协议,实行应收尽收、保底收购、高于市场价10%的收购措施。
“企业与农户间要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张继华说,“要想收购到高品质的草果,就必须在种苗培育、种植技术等方面为农户做好服务。反过来,农户种植的草果质量、产量都提升了,价格和收入自然也会提高。”
云南省积极探索创新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模式,目前,已有2800户农业企业、85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1.09万户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产业扶贫正朝着组织化、专业化、高质量的方向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