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干练的短发,精神十足,是王茹给人的第一印象。
这个带着飒气的姑娘,说起自己的工作内容,只用一句简单的“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就做了概括。然而实际要做的却纷繁复杂,一线调研了解需求、设计金融产品“对症下药”、挖掘特色产品打造品牌、协调各方资源推动落地……方方面面,事事皆需把控。凭着一股韧劲,她沉下心,一干就是三年。肩上责任和脚下的方向,在一次次深入一线的过程里,愈发清晰。不断成长的王茹,让越来越多的大山深处被看见,而希望迎面而来。
打开一个突破口,新思路走进来
回顾自己的经历,在云南推动水电扶贫时的情景,王茹记忆犹新。
那是位于云南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江水湍流不息,从村边奔涌而过。丰富的水资源若能很好的利用,对于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招商引资都是利好。但水电站建设需要淹没村庄和农田,村民的抵触情绪不小,对于王茹一行人的到来,村里人不愿交流,态度藏着抗拒。建设水电站带来的意义他们或许还看不清,但离开多年栖居地的失措,以及对于未来的生存问题的担忧,却实实在在摆在眼前。
站在村子里,村民眼神中的茫然在王茹脑海中挥之不去。她意识到,穷困,穷是表征,困才是根本。多年积贫,有如大山包围着村子,阻断人们走出去的脚步,而同时被困住的,还有思想。身为项目推动者的王茹,要借助中国平安的金融优势,打开一个突破口,让解困的新思路走进来。
羊肚菌,就是破局的答案。
2018年9月,平安银行向云南某水电公司发放1.3亿元产业扶贫贷款,支持水电站建设运营。为了解决村民搬迁后的“生存”问题,王茹和团队设计了一个可持续的帮扶方案,联手企业与当地政府一起捐资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新寨村堡山安置点流转土地20亩,种植羊肚菌,将安置点贫困户纳入合作社,以投工投劳的方式入股分红。她们邀请专家为村民指导种植,协调云南某菌产品加工公司与合作社签定订单收购合同,以保底价收购。从资金支持到人员培育,从羊肚菌的品牌包装到最后的销售推广,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闭环。身在产业链前端的村民只需一心种好羊肚菌,不必再忧心销售等其他问题,也少了很多风险。第一年,村民就获得了20多万元的收益。
让大山深处被更多人看见
不止是羊肚菌走进来,大山深处也在被更多山外的人看见。王茹和团队在雷山开展的旅游扶贫,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贵州雷山,享有“中国旅游王牌目的地”之称,保留了许多原生态苗寨,民俗风情浓郁,但由于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特产出不去,国家级贫困县,一度是雷山的定语。2019年4月,中国平安发起的致富带头人培育项目,为雷山县培养了100位致富带头人,杨勇就是培训班的收益者之一。
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培训班特地开发了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课程,经过系统学习,杨勇眼界开阔不少,对于发展旅游产业有了初步的想法。可万事开头难,对于久居深山的乡村旅游合作社来说,客流问题成了摆在眼前的首要障碍。
2019年11月8日,在王茹和团队的带领下,一批极为特殊的游客来到雷山县。这批游客都是平安私人银行的高净值客户,平安为他们做全球资产配置和家族传承服务。王茹团队将他们带进雷山,和当地人一起打猪草、做糍粑,体验原汁原味的苗家生活。客户的孩子与村中儿童结成对儿做游戏,朗诵诗歌,孩子间的交流,让村中的孩子知晓山外的世界。
“在其他地方,很难有这样好的体验。”客户在长桌宴上感叹到。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的独特体验,正是王茹团队和杨勇一次次踩点、一点点揪细节“打磨”出来的。把穷人和富人连接起来,各取所需,互有成长,这也是平安扶贫“好事成双”的理念。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随着“三村工程”在全国21个省市地区的落地,越来越多的山村走向富饶。目前,平安三村工程通过扶贫贷、扶贫债、扶贫保等多种形式,已累计发放扶贫资金298.34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5.02万人,惠及了73万贫困人口。
把时间拉长来看,王茹的选择,或许早有伏笔。
身为扶贫干部的父亲,从小就给她传递一种信念,做有用的人,做有意义的事儿。平安三村扶贫的平台,给了她这样的机会。为了这份事业,她毅然决定举家从广州搬到深圳。
三年来,王茹和团队走过了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的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她的工作照里,有一张,是她正站在通往悬崖村的天梯上,虽然笑得灿烂,但空无一物的身后,仍不免令人为她捏一把汗。当被问及到家人是否会因此反对时,王茹显得很轻松,“他们都很支持。”只是提到孩子,她的语气里带了一丝愧疚,“打电话时他说你什么时候回来呀?那种黏呼呼的声音,就会让人觉得想家。”
尽管如此,王茹不悔此行。她觉得这几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成长。“在一线了解到的需求,回到总行能用我们的金融产品、用我们的成熟模式帮到大家,是一件挺有成就感的事儿。马总说过,小胜靠机遇,大胜靠平台。感谢平安这个平台,让我们能有机会为社会带去更好的改变。”如今,中国平安正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做好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王茹希望,能够结合金融主业,“为乡村产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