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大能力干多少事,“差异化监管,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近年来贯穿于整个保险行业发展,并且正在往细分领域延展。昨日,银保监会对外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评级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宣告保险资管行业正式进入分类监管时代。
根据监管评级得分,保险资管公司将被划分为A、B、C、D四类机构。对于不同类型机构,监管部门将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产品创新、现场检查等方面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如,A类机构将获适当支持,C、D类机构被加强监管力度。
改革动力:一改传统混同监管模式弊端
《办法》的出台,意味着保险资管行业将从传统的混同监管模式,转变为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监管模式。
保险资管行业经过十余年发展,现有的28家保险资管机构在受托规模、投资能力、管理风格等方面出现分化,差异化特征明显,而传统的混同监管模式逐渐带来了影响效率、增加成本的问题。
进入大资管时代,“起跑线”统一,给各参与主体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保险资管机构虽起步不晚,但市场化程度不足,销售能力等短板待补,急需政策“指挥棒”推动机构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同时强化合规经营意识。
实施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监管,既能避免过去混同监管带来的问题,增强保险资管公司间的可比性,推动行业齐头并进;又能清晰确定监管重点,丰富机构监管工具箱,有利于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提升监管效率。
平安资产董事长万放、泰康资产CEO段国圣、华泰资产总经理杨平等多位保险资管业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资管行业终于诞生了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统一度量衡”。针对不同类型机构,匹配差异化的监管指导和政策空间,意在严控行业风险底线的同时,又可最大限度激发机构活力,增强行业和机构向最高标准看齐的内生动力,影响将会积极而深远。
改革方向:五大维度四档评级
《办法》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明确评级要素。监管评级主要从公司治理与内控、资产管理能力、全面风险管理、交易与运营保障、信息披露等五个维度指标对保险资管公司进行综合评分。
二是明确评级方法。评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以“赋分制”打分,满分为100分,五个维度指标分别为20分、30分、25分、15分和10分。
同时,监管机构在监管评级得分的基础上,结合日常监管情况,按照调整项明细对评级情况进行修正,形成监管评级结果。根据监管评级得分,将保险资管公司划分为A、B、C、D四类机构。明确分类结果,是衡量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主要依据。
在制定《办法》过程中,银保监会充分研究并借鉴了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在监管评级方面的相关制度,也充分突出了保险资管行业的特点。比如,注重长期资产管理能力建设,纳入大类资产配置、产品发行管理、长期投资考核、薪酬递延机制等细项指标。
奖优罚劣:“好孩子”和“坏孩子”待遇不同
奖优罚劣是分类监管的导向,“好孩子”和“坏孩子”待遇大不同。
一方面,对于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强的A类保险资管公司,监管部门将以非现场监管为主,定期监测各项监管指标,通过会谈和调研等形式,掌握最新的风险情况,并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业务审批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
另一方面,对于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弱的C、D类保险资管公司,给予持续的监管关注,在业务上做“减法”,必要时依法采取暂停业务资格、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等审慎监管措施。
为了更好地向市场和机构传递政策信号,体现奖优罚劣的监管导向,银保监会还在评级指标体系中专门设置了调整项指标。
对于被监管机构采取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被交易市场及自律组织采取纪律措施的机构,相应扣减一定分数,对于出现特别重大风险事件的机构,实行“一票否决”,直接定为D类;将业外资质、资产管理规模、服务业外资金、单位管理资产利润率等列入加分项,鼓励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公司和“专而精”“小而美”的特色经营公司发展。同时,对于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绿色投资,对行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机构酌情予以加分。
《办法》设置了一年的试运行期,以引导行业对照评价指标做好评级准备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强监管”和“人性化”的兼顾。保险资管公司的监管评级周期为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