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月18日讯(记者 赵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是我国“十四五”的规划的重中之重,在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号召下,各大城市相继发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中关村是典型的“硬科技”象征,聚集了大批高精尖产业和人才,运作于其中的上百个产业园更是紧随时代脉动。
中国的产业园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第一代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园,第二代是以科技研发及制造为主的科技园,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产业园经历着一次新的革命。
锋创科技园作为新一代产业园的典型代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AI+生物技术园区,国家级孵化器,2020年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孵化示范基地。在被贴上“AI”的标签之前,它曾经与位于亦庄的京东联合打造云产业园,深入第一场产业聚焦的洪流中,成为北京产业园区的一枝独秀。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风口的变迁,锋创科技园也逐渐从消费链向产业链转化,紧跟产业政策发展。
在锋创董事长张寒燕看来,产业园有诸多发展路线,即便是传统经济,也能通过收租挣钱。但锋创选择的是适合自身的方向,把园区做精准,有节奏的控制招商,把握园区产业主脉和企业品质,平台化服务,有效整合资源。通过运用“1+4”模式,以自持空间为载体,打造科技、资本、政策、运营服务四个方面的软实力,为园区企业成长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在锋创特有模式下,目前入驻和成功孵化的企业超过400家。
近日,中国网财经记者对锋创产业园进了深度采访,力求还原其运营逻辑,瞻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定位:紧跟产业政策发展
中国网:我们看到现在招商入驻的企业有着鲜明的锋创特色,但也都非常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方向,锋创产业园定位是如何形成的?
张寒燕:其实我们原来是做地产的,对产业是从一无所知。但我本人学的是经济学,所以很关注宏观经济政策,从经济学角度看,政府政策是那只有形的手,牵引着市场无形的手,要跟着国家政策走。宏观政策的导引作用很强大,把导引作用在各自领域里深化,就是追随产业政策发展的方向。锋创科技公司2008年来亦庄,2015年锋创科技园开园运营,当时的园区定位是“软件园”,基于电子商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经济,我们都可以做。到了2016年,O2O企业非常之多,几乎所有互联网线上的农业、药业、餐饮全部都是O2O。
但市场变化,行业洗牌,腾笼换鸟,速度很快。当时我们上半年忙着入驻,下半年忙着退租,这是第一场产业洗牌。通过互联网电商洗牌再聚集,我们学到了许多互联网技术和运营专业知识,边学边干。京东在我们园区不停开课,我们也去听,还和他们合作建立了园区内的云。
第二轮就开始是互联网多样化的应用,从消费链向产业链慢慢往深度推。比如,能源、传感器等工业互联网方向的。转眼到2017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了。
中国网:深入研究政策导向,然后紧跟市场,这应该是你们园区运营的重要抓手。
张寒燕:是的,国家行业政策的指向明确,我们顺势而为,园区产业热度才能上来。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从小到大,都要紧紧扣住政策,快速跟随和反应,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人才:纲举目张
中国网:不同的产业形态对于园区的人才服务需求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园区不同企业人才类型、层次都差异很大,你如何去服务呢?结合市场的需求又是怎么调整的?
张寒燕:这个过程确实很痛苦。我们基本上有这么几点:第一,政府政策的快速解读;第二,抓人才;两类人才,第一类叫创业人才,只要经济形势有利、市场有需求,这类型的人才就会起来。我们要抓好顶尖人才,即所谓的纲举目张;第二类是专家人才,在行业里比较前沿的专家,他们既可以当我们的老师,也可以当企业的老师,帮助我们学习世界前沿科技知识,鉴别企业的优劣。
中国网:你们是怎么做人才结合的?
张寒燕:人才有两种,一种是顶尖人才,对国家、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有影响力和带动力,我们把他们拉进来,给他锋创自己的支持,对接政府支持。我们和政府一齐为园区的创业者提供人才服务,亦庄和北京中关村始终在吸引高端人才并给他们支持,为企业的人才提供孵化,两方目的一样。政府完成30%的部分,我们是70%,所以是各有所需。在过程中,我们也学习人才政策,实质就是合理解释政府的人才政策和我们人才的挖掘及服务。亦庄、中关村有很多人才圈,能够以一带十,把企业带起来,入驻园区。
2017年我们引进德国人工智能专家汉斯院士,他把德国人工智能研发及产业转化体系带进来。这样的人才如果到园区落地,就会有大投资进行下去,这也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更多还是我们自己投资把人才吸引过来。锋创投了几千万,人才进来后不仅带来优质项目,还带来资源。比如汉斯是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5个分中心有5个方向的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汉斯的学生也加入中国项目,所谓纲举目张,汉斯把所有中国AI体系的人才聚拢起来,锋创也加入了中国人工智能协会。通过投资我们得到了想要的高端人才,人才后面又有投资人,投资人会带来很多创业者,创业者会落地到亦庄、扎根锋创,带动园区产业发展和生态化。那一年,开发区管委会也授权我们建立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中心”。
除了引进人才,还有一类人才是我们自己的,主要是政府政策的科技服务和企业服务人才。做产业园最有意思的是,随着产业深耕细分,就都需要专业学习成长,需要漫长的专业修炼,服务提升。
服务:刚柔并济
中国网:除了人才服务,园区的硬件投入是不是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张寒燕: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我们更多依据入驻企业的共性需求。大部分企业的共性需求还是比较明确的,我们在硬件投入上也做到企业极高满意度。
现在生物及医疗企业进来很多,但不是每一家都适合我们,如CRO企业,他们运营时有些需要大动物养殖。但动物养殖第一是区域内政策不支持,政府要求必须在六环以外。第二与北京市环保要求相矛盾,因为养殖动物对水有污染,而且生物医药研发阶段都离不开动物实验。所以这类企业只能另觅佳处,我们经常是依依不舍,这就是企业需求和政策环境的冲突。
所以我们找入驻企业大部分找的是与我们物理空间和产业主导方向相吻合的产业链中的一个细分领域。比如我们画一个坐标图,横坐标是科技,如:数字化、医疗数字化、AI互联网,纵坐标产业应用领域是医疗、工业、能源等,两个坐标的交汇点是互联网医疗或医疗大数据、医疗机器人等。比如长木谷,通过 AI机器学习技术做骨科手术规划设计和骨科机器人。他们将软件的整体创新,和硬件制造融合在一起,对产业与技术交叉是很好的突破,当然现在从科技创新触发产业落地越来越交叉,场景越来越多样化、复合化。
中国网:综合来看的话,您觉得硬件服务是特色还是软性服务?
张寒燕:软+硬结合,两个都硬才是特色。首先在硬件服务上的标准,我们会让企业感到非常满意。第二,相比起来我们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对软性服务的探索和投入。比如,我们给企业对接中关村政策,提供市场资源对接,今年就有5家企业通过我们的企业服务拿到了政府资助项目,都由我们企业服务专家团队打造。当产业研究更加专业后,园区内及区域内产业链上下游经我们搭建服务,对接、拓宽市场资源,会更令企业惊喜、有获得感。
中国网:从目前看,我们所提供的软性服务中,企业对哪类服务的需求更明显?
张寒燕:其实就三点,一个是资金,一个是政策,一个是市场。企业融资对接方面,除了跟银行这种金融机构做,还有政策引导基金。开发区及北京市政府每年会下拨数亿产业直投基金支持,它会针对不同方向和政策支持中小前沿科技企业。我们要尽力协助企业成功申请。
健康良好的政企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信息通畅,令我们能快速、正确的理解政策意图。信息的敏捷性,在时间维度上非常重要。我经常和员工讲一句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时间在一件事情是否成功上有时候是决定性要素。
疫情发生的时候,我们是全北京市第一个发布免租的民营企业。这件事情本身第一就在于快,第二在于实,快且实,别人会记得你的好。
中国网:锋创从产业研究、政策研究开始到运营策略,再靠人才做支撑,提供硬件、软件服务。那么对于企业有没有一些比较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
张寒燕:有。每家企业都有个性化的诉求,这正是园区企业服务的核心。例如:园区有些互联网+类型的企业经常会发生工商经营类危机事件,被反映到政府。我们就设个专场,一对一提个解决方案。政府也很关注这部分,所以我们希望企业把问题解决得比较平稳一些。很多创业者往往在这方面不太有经验也不关注,如果任凭发酵,对企业的品牌就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要为客户想清楚,提供一个比较成型的解决方案。还有创业企业的财税服务,不在于大,而在于精准、及时。
总而言之,做产业运营是科技服务业。第一就是对客户需求高度敏感,第二得把服务做到位。
评价:真实不妄
中国网:现在政府对您这边的园区比较共性化的评价是什么?
张寒燕:他们都觉得我们工作做的实。企业入园时对园区其实是双向沟通,他们会问问熟悉的入园企业,咨询一下政府,再根据他们自己的一些判断。对于园区企业而言,也觉得我们园区运营者可以帮得上忙,不会觉得园区经营者没有存在感,没有被招商忽悠而来。
中国网:在伙伴关系中,你们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点像很多大公司用的GR(企业政府关系),然后还有投资人的身份,又有点类似项目管家。那么下一步园区的服务还能怎么提升?
张寒燕:我觉得我们应该更专业化。现在就是对接政策、专家的基础工作,我希望我们将来可以提供专家式服务。企业来了,我们能帮助成长,这个才是一个产业园运营的成熟标志,与时间长短无关。第二就是通过专家、专业服务,建立产业链生态链。
中国网:很多投资机构包括PE阶段,也是全方位为企业服务的,其实是为了让企业成长更快,园区的模式未来是否可能会更靠近投资端?
张寒燕:我们跟投资机构其实有天然的伴生性,分别是圆的上半圆和下半圆。机构配好了资金给投资企业,下半场就到园区入驻经营。我们给企业服务很像投资机构的投后服务,我们事实上是做了比投资机构更全面、细致、深入的投后服务工作
中国网:实际上你们是把服务做重了,然后让企业的负担变轻了。
张寒燕:对,我觉得园区运营的是一个平台,在每一个TO B方向上的服务,都可以繁茂的成长。企业流动性很大,要想把企业服务做好,需要沉下心来深思考、慢慢做。希望在2021年,我们能有新的期待,通过各方努力,把园区企业服务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