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月19日讯 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1年1月19日(星期二)上午9:30召开1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和相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出席。
以下为文字实录:
记者:我的问题想问严司长,刚才您介绍了中国过去的成绩单,中国过去一年的成绩不平凡,也非常的令人鼓舞,但是现在大家可能更关心的是今年的经济运行,大家也知道,近期多地又出现了新的聚集性疫情,当前经济稳定恢复的态势是否还能够延续?如果这个稳定恢复的态势可以延续的话,我们的宏观政策是否会出现退坡甚至退出?谢谢。
综合司司长 严鹏程:我理解,你提出的两个问题,焦点都在于当前经济稳定恢复的态势能否持续,这是目前各方面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今年我国经济运行环境,应该说还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其中就包括你刚才提到的疫情问题。当前一些地方出现新的聚集性疫情,各有关方面正在紧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举措。由于全球疫情走势的不确定性,我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持续存在。我们要适应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科学防控和精准防控,千方百计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效。
总的来看,今年经济发展有挑战也有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对此做了全面分析,对全年工作也做了系统部署,下步关键是要抓好落实。针对今年经济运行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我们也做了情景推演和应对准备,特别是经历了去年的极端压力测试,我们认为今年有能力、有条件巩固经济稳定恢复态势,实现“十四五”发展良好开局。
一是大国经济有韧性。前面已经提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了100万亿元,这意味着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更大的回旋余地。过去一年,广大市场主体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探索积累了应对风险挑战的经验,表现出了坚强的发展韧性。这些都是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所在。
二是宏观政策有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我们将兼顾当前和长远、统筹宏观和微观,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确保经济稳定恢复态势,而不会出现“政策悬崖”。
三是创新驱动增动力。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涌现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催生了不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推动很多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发展又作出了新的部署,目前各地区各部门正在抓紧推动落实,这必将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
四是改革开放激活力。这几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坚决破除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各种壁垒,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效果正在逐步显现。目前我们正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谋划政策体系,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着力深化国内国际循环战略联接。相信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
五是国内需求有空间。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内需空间广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作了系统部署,目前各有关方面正结合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围绕构建完整内需体系等重点任务,抓紧谋划相关政策、项目和工程。相信这些举措将充分释放我国国内市场具有的巨大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至于今年的政策安排,这也是社会上讨论较多的问题。前面提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全年的政策取向作了部署。我们注意到,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声音认为,2021年政策要全面退坡甚至是退出。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这里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分享我的看法。
一方面,我们制定实施宏观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确保经济能够平稳健康运行。基于这个目的,今年的宏观政策,肯定会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实际需要相匹配,不会出现“急转弯”。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按照“六稳”“六保”的要求,根据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做好政策进退之间的平衡,应对好各种不确定性。特别是考虑到一些微观市场主体还将经历一段恢复期,一些中小微企业刚刚“大病初愈”,有的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宏观政策将继续保持必要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不仅需要宏观政策,更需要改革创新。去年以来,为应对疫情影响,我们加大了宏观政策对冲力度,特别是出台了一些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这对稳定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要看到,有些临时性、救急性的政策不能作为“长久之计”,随着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还是要在常态化政策环境下,更多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也为未来应对更加复杂局面留出政策空间。
总的看,今年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是有条件、有基础的。近几个月来,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一直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说明市场主体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