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月20日讯(记者 郭伟莹) 近日,《北京健康保险市场分析报告》显示,近5年间,北京地区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由2015年的24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01亿元。目前,商业健康保险整体规模相对较小。2019年北京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份额24.7%,低于国际成熟市场30%左右的占比。
另外,2019年北京地区在售健康保险产品达到5000余个。中国银保监会北京监管局近日指出,尽管北京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迅速,但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其中最突出的是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面向老龄人群、慢病人群的健康保险产品发展滞后,保障人群错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售健康保险产品达5000余个
近日,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北京健康保险市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近5年间,北京地区人身险保费收入呈现曲折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105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62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25%。
而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则由2015年的24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01亿元。2019年,北京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保险份额24.7%,与国际成熟人身险市场上健康保险30%左右的市场份额占比相比,差距在进一步缩小。
从增速来看,2015年北京地区健康险达到近十年的最高增速,为63.13%。2015-2017年间,在监管部门强化“保险姓保”“保险回归保障”等导向后,一些险企开始大幅削减中短存续期健康险及万能型健康险产品,导致北京健康保险保费出现下降,增速逐年下滑。2016年,健康险保费增速为32.82%,2017年则负增长6.61%。此后两年,行业不断调整转型,主打保障型产品,市场逐步回暖,2018年实现正增长4.45%,2019年增速达到26.94%。
2015-2019年,北京地区健康保险密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为1487.04元/人,2017年降至1390.28元/人,2018年则为1466.44元/人,2019年上升为1861.65元/人。2015-2019年,北京地区健康保险深度则分别为1.06%、1.26%、1.08%、1.04%、1.13%,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报告》显示,2019年北京地区在售健康保险产品达到5000余个。而2015-2017年,在售健康保险产品数量最大为4000余个。从保费市场份额看,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占主要份额,二者合计市场份额超过97%;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合计占比仅2%左右。
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等三大问题突出
2020年12月9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第一条就是要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从政策环境来看,商业健康保险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中国银保监会北京监管局近日指出,尽管北京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迅速,但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其中最突出的是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面向老龄人群、慢病人群的健康保险产品发展滞后,保障人群错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下一步,监管部门将按照国家加快发展商业健康险的部署,着重引导和支持保险机构从以下三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填补细分人群保障空白,成为民生保障的补位者。一方面,行业需要转变当前过度筛选被保险人,承保人群年轻化健康化的产品策略,更多通过扩大承保范围、加强续保管理、运用费率机制,破除逆选择困境,既要解决健康保险“买不起”的问题,也要解决“买不到”问题,通过保险互助共济机制,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高额医疗费用负担。另一方面,作为医疗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商业健康保险应厘清与基本医疗保险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性,填补基本医保或社会救助未覆盖的特殊性或阶段性保障需求,尤其要在老年保险、大病保险医保目录外费用保障方面创新突破。
二是加快健康管理服务融合发展,成为医疗资源的整合者。客户购买健康保险,目的不仅是出险后的赔款,最终目的还是要获取医疗和健康服务,比如希望保险公司能够帮助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又如希望老年后得到长期、专业的照护服务。近年来保险公司通过自建、入股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将原本抽象的赔款数字变成了老年之家、医务室、康复中心,或者作为医疗领域的重要支付方提供一揽子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延伸了保险服务链条,打通了消费者获得医疗和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将保险产品从抽象走向具体,取得积极成效,下一步还要积极探索,继续加强。
三是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成为深化医改的助推者。保险业应发挥风险管理和支付管理的专业优势,协助基本医保解决人力和经费紧张等困难,助力基本医保加强费用管控、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社会办医、支付方式改革等医保制度和医保体系改革,在协助推动医改深化过程中,找准发展定位,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