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幸咖啡事件和新证券法实施的双重刺激下,作为在国内不温不火二十来年的舶来品,董责险这次真真切切“火”了起来。
数据显示,2020年新增投保董责险的A股公司数量约170家。而截至2019年末,投保董责险的A股公司家数加起来不过接近400家。
一年新增的数量逼近存量的一半,这一增速远超市场预期,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而扫描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特征来看,也较以往发生了明显变化。
去年170家公司投保
董责险火了!究竟火到什么程度?数据来说话。
记者从业内获悉的一组核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投保董责险的A股公司合计近400家。而2020年单年,新增投保家数约170家。从这组数据来看,A股公司关注并投保董责险的增长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记者梳理上市公司公告后发现,仅2020年10月以来,就有38家A股公司发布拟为公司高管投保董责险的议案公告。
梳理这38家上市公司的董责险投保议案来看,他们初步拟定的保险金额最高至1.6亿元、最低的不超过1000万元;每年缴纳的保费,有的公司愿意最高出价80万元,最低出价不超过10万元。
不过,最终保费将根据保险公司报价确定。据了解,董责险费率基本上“一司一价”,视不同公司的风险情况而定。就算是规模和业绩差不多的公司,因为风险情况不同,保费都可能相差很大。
董责险,全名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公司赔偿责任保险,是对上市或非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职员在执行公司管理职务时,因不当行为遭受股东、雇员、政府机构、客户或其他第三方提出的诉讼或调查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的保险合同。
该险种的赔偿责任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及公司为个人责任进行的补偿,另一部分是公司自身的责任。承保范围包括:庭外和解、判决或和解损失、律师费以及对于公司事务正式调查的抗辩费用等。
在去年瑞幸自曝造假22亿元后的第一时间,本报就率先报道“十多家保险公司承保其董责险”的事宜。此后,董责险的作用和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发现并关注。
高新技术企业投保居多
除了数据激增之外,去年以来的这拨董责险投保风潮,与以往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已投保或咨询董责险的A股公司来看,相关特征的确发生了变化:
一是A股公司投保需求明显增加。
从2019年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来看,有超过30%的上市公司同时在海外上市,他们在投保中更多考虑海外风险管控的需求。但在2020年新增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中,几乎百分百都是仅在A股上市的公司。
二是民企、高新技术企业投保需求增长。
从2019年的投保数据来看,国有企业或部分行业龙头是投保董责险的主要群体。但从2020年的投保数据来看,生物医药、高新技术、新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投保需求明显提升。
三是新股公司投保需求增长。
从A股市场看,以往董责险的投保主体多为已上市多年的公司,或曾经出现过信息披露违规、有过“切肤之痛”的公司。但依托于注册制的施行及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信息披露的要求及监管力度持续上升,有更多的IPO企业在上市之初便着手安排董责险投保事宜,以更好地完善自身风控水平。
四是央企统保趋势明显。
自2020年年中开始,有多家央企开始为集团统一安排董责险投保事宜,以确保集团全系统均获得保险保障。其中,除保障已在“A+H”或港股上市的公司以外,主要目的是要把集团旗下所有的A股公司纳入保障范围内。
火爆的背后原因
董责险突然受到A股公司,一个重要催化剂是:A股市场监管环境发生了变化。去年3月1日起新证券法施行,监管趋严了,信息披露要求提升了,保险需求自然就产生了。
“新证券法的施行,确实给A股公司所面对的风险敞口带来了重大变化,但是这一变化并非是风险种类的新增,而是风险程度的提升。”平安产险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说。
具体来看,与往年相比,从董责险的角度来说,上市公司面临着以下新增风险:
一、信披要求进一步提升。较之以往,新证券法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范围进行了进一步扩大,须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事项大幅增加。同时,从披露方式上增加“简明清晰、通俗易懂”的要求,上市公司及相关高管的信息披露工作难度提升,风险也随之上涨。
二、追责方式多元化、代表人诉讼落地。以往,投资者在向A股公司索赔方面,主要以“独立”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进行,参与维权的投资者比例较低。新证券法中,以法律形式增加了支持诉讼、持股行权、行政和解等民事救济方式,投资者将有更多元化的方式向上市公司及高管进行追责。
另外,针对投资者民事维权,除了加大示范判决机制的普及,也确立了代表人诉讼制度,并进一步通过投资者保护机构的参与,推进“集体诉讼”的维权方式。维权机制的变革,将大幅提升上市公司可能面对的索赔对象数量和赔偿金额,对上市公司而言,风险敞口大幅提升。
三、证券执法司法联动,强化刑事追责力度。以往,A股公司及高管面对的风险敞口以行政风险和民事风险为主,移送并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较少。继证券法完成修订并正式施行后,刑法修正案也获得通过,其中大幅提高了上市公司违法犯罪的刑事惩戒力度,同时证券监管部门也着力推动与公检机关的协作配合力度,上市公司及高管未来面临的刑事风险也同步上升。
风险大了,价格会跟着涨吗?
那么,随着供求关系、监管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导致未来董责险产品的进一步涨价?保险公司在费率和方案上会做哪些调整?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下董责险的定价考量因素。
具体来看,从保险公司的定价考量来看,针对上市公司的风险审核,一般会根据其市值、股价表现、公司治理情况、财务状况及信息披露质量等来进行,同时也会同步将可能涉及的海外风险、重大资产重组风险等因素一并考虑。
因此,如果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相对稳定、公司治理健全规范、财务状况良好,同时严格按照监管及法律法规的规定来开展业务和进行信息披露,则一般会被保险公司认为是较为优质的风险,其董责险的费率会相对低一些。
反之,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不重视监管及法律法规要求,造成监管措施或处罚等,则保险公司一般会将其归类为高风险业务,其董责险费率就会更高;情况严重的,还可能直接被拒绝承保。
“保险产品的费率厘定,以风险敞口的风险程度为基础,且应跟随风险敞口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A股市场的风险目前正处在一个集中变化期。随着新证券法、相关监管政策、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以及大量判例的落地,风险敞口持续提升,而保险费率也应做出对应上涨。也只有保险费率和风险程度相匹配,才能让保险公司更加持续、稳定地为上市公司提供保险服务。”一家保险公司董责险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说。
他举例说,自2018年以来,虚假陈述民事诉讼的索赔金额全部超千万元,更有约30件索赔金额过亿元的案例。而2019年,全市场董责险保费合计约5000万元人民币。只要已投保董责险中的1家上市公司触发理赔,将直接导致全市场的保费被赔光。“因此,A股董责险的费率水平进一步上涨到一个更合理的水平,是可预期的。”
A股公司有专属董责险
从承保方案来看,目前市场中大部分保险公司提供的董责险产品,只是简单地照搬海外的产品,并没有完全贴合国内A股公司的风险敞口和实际需求。
因此,未来董责险要在A股市场有更好的发展,围绕本土法律环境和风险敞口而设计的保险方案是势在必行的。
据记者了解,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特性和市场需求,国内已有保险公司(如平安产险)专门为A股市场研发推出“A股公司董责险”,不仅涵盖公司监管执法、行政和解、持股行权等风险,还可根据实际需要,扩展承保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而需要承担的连带责任,完整覆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风险。
此外,一些保险公司还联合信息披露合规、法律和舆情领域专业人士,组建了董责险智库团队,为客户事前对接好专家团队,在提供损失补偿之余,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事前风控及事中紧急事件应对服务。
比如,在一起董责险承保案例中,一家上市公司因某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中是否需要披露一些内容存在疑惑。在上市公司提出咨询诉求后,保险公司即安排信息披露合规顾问就相关事宜和这家上市公司进行进一步沟通,并协助审阅相关披露文件,解决了上市公司的疑虑,帮助上市公司规范信息披露。
衡量保险公司专业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不只在事后补偿及时到位,在事前预防、事中风险管理上也不能缺失。
“一家好的保险公司在此类产品的保险理赔中,不能仅仅充当一个损失金额的赔偿者,更应成为一个资源和经验的提供者,用自身的经验来帮助被保险人更好的应对风险。因此,优质且丰富的风控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上市公司选择董责险承保商的主要考量因素。”平安产险上述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