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维系民族生存繁衍的过程中,创立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一些民族医药发展较为缓慢,甚至不少经典名方丢失或失传。与此同时,部分药物成分复杂,含有矿物药,长期服用安全性也值得商榷。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应加大对民族医药的挖掘和筛选,加强基础性研究,准确定位,并加大疗效好、适应度高的药物开发。
作用不可替代
民族医药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理论诊疗用药特色,在维护当地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民族医药经典名方是民族医药宝库中的明珠,是历经时间验证的有效方剂,通过继承、筛选、挖掘、创新,使经典名方的理论得到阐释,明确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进一步研究经典名方的作用机制,使经典名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和提升,这对我们民族医药的学术发展和造福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许志仁表示,我国少数民族地域辽阔,群众以当地的植物、动物、矿物为自然药物,通过对当地药物的深刻认识和有效利用,创造了与当地生产、生活相适应的行医方式。民族医药几千年来为维护本民族的健康,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朱根华此前在其论文中表示,民族医药在我国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现代医疗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族药产业是民族地区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应对和参与全球医药产业竞争中,也最具特色和优势,是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报告显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7个民族拥有历史悠久的民族医药学体系或民族民间医药知识积累,其中,壮、蒙、藏、维、傣等15个民族都设有本民族医药的医院。
朱根华认为,在老龄人群多发疾病、复杂病因疾病、恶性传染病的治疗和康复、“亚健康”状态人群调理等方面,现有的化学药品都显得“力不从心”。
“(民族医药)或将成为部分疑难杂症解决的重要方式。”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疾病谱日益复杂,化学药筛选日益困难,研究成本愈加昂贵,若能筛选出活性高、不良反应低的天然药物,或将解决一些疑难杂症。
发展仍存困境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分会会长谢雁鸣表示,民族医药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我国还未能完全掌握民族医药资源状况,例如物种、分布、蕴藏量、药用部位、采集与加工、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具体数据。
同时,民族医药大多来自于天然产物。有数据显示,在大约5000到6000种蒙、藏、维民族药中,分别产自青藏高原、内蒙高原和西北地区,但由于资源物种具有生长缓慢、资源自然更新率低下、适应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下,极易因过度采挖而导致资源迅速衰减,且价格极易被炒作。如藏药红景天、独一味、虫草、天山雪莲等,短短数年价格上涨10倍到100倍,行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谢雁鸣表示,有些民族药产品缺乏科学规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依据,产品从原药材到成品缺乏可控的质量标准,缺乏药理、药效、毒理研究。质量标准落后,部分民族药的有效成分没有明确的定性、定量指标,一些验方在理论系统上存在争议和空白。
朱根华说,以蒙、藏、维民族为例,各民族聚居地域辽阔,各地药用资源物种差异显著,同一药物基原复杂和混乱,药品运用部位及临床应用“地域性差异”显著,同时标准缺乏。
“总体来看,民族医药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基础比较薄弱,安全性、有效性常常缺乏循证证据。”许志仁表示,一些药物长期服用的安全性也值得商榷。
谢雁鸣表示,由于技术工艺落后,成分复杂,部分民族医药即便弄清其药理、药性、成分等基础性问题,也仍然难以有效控制产品质量。质量低下,不稳定,不仅直接影响民族医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也制约民族医药新药研发。
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蒋海强表示,作为市场上流通的药品而言,没有质量控制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民族医药大品种的筛选和评价中,标准化是没办法绕过去的。
有报告显示,目前在约5000到6000种蒙、藏、维民族药材中,仅500种有标准,其中,《中国药典》收载仅为17个品种,拥有国家批文的484个(约占临床常用制剂的17%)的民族药剂中,《中国药典》收载仅34个。
挖潜经典名方
“有些民族医药有证据可追溯、临床应用较多也比较安全,但是品种规模还非常小,因此要加以培育;部分已经小有规模的,值得做大做强。”许志仁说。
内蒙古蒙奇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军表示,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一些疑难杂症、大病、慢性病的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甚至部分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清血八味片为例,草原民族向来有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饮食习惯,加上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干燥的自然环境,极易导致血液粘稠、红细胞增多等情况的发生。在这种环境下,便形成了许多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经典方剂。”吴军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高糖、高油脂的摄入导致能量过剩、血液粘稠现象越来越普遍,挖掘这类民族医药,正是目前所需。
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运用大数据手段赋能民族医药的传承保护,建立民族医药数据库。同时,建立民族医药配方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利用大数据手段对配方、偏方成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对其作数据挖掘整理,对剂量和疗效进行定量分析,快速精准找出对症治疗效果较好的民族医药配方,筛选出治疗效果好、经济成本低的民族医药特色配方,并提高其药理的“科学性”和运用效果。
谢雁鸣表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分会将通过构建民族药成方制剂数据库与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经典名方筛选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以若干个民族药品种为示范,对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为代表的临床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培育若干民族药大品种,建立一系列技术标准规范。力争第一批筛选出30至50种民族医药经典名方,培育10至20个民族医药大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