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徐红),8日晚间,百奥泰(688177.SH)连发两条公告,称由于III期临床研究未达到优效目标,公司将终止抗肿瘤新药BAT8001的临床试验。
据公告,BAT8001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III期临床研究是一项国内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对照、优效性的III期临床研究。研究人群为既往接受过曲妥珠单抗(包括已上市类似物)和紫杉烷类药物单独或联合治疗失败后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
百奥泰表示,根据初步统计分析结果,该III期临床主要疗效指标无进展生存期(PFS)与阳性对照组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比较未达到预设的优效目标。
因此,公司宣布将终止BAT8001的临床试验,称“该药物难以在与众多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为合理配置公司研发资源,聚焦研发管线中的优势项目,经公司审慎考量BAT8001的后续开发风险,决定终止该项目的临床试验”。据公告,截至2020年12月,BAT8001研发项目已累计投入2.26亿元。
BAT8001(HER2-美登素)是百奥泰自主研发的一款靶向HER2的曲妥珠单抗-MCC-DM1偶联物,也是公司开发的首个ADC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抗体-药物偶联物),采用了全新的连接子(6-马来酰亚胺基己酸)将单克隆抗体与毒素(一种美登素衍生物)相连,曾跳过II期临床,是国内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国产ADC药物(曲妥珠单抗偶联药物)。
“百奥泰宣布BAT8001III期临床疗效指标PFS相比对照组未达到预设目标,在国内难得有企业主动披露III期不达标,创新有风险,未来这可能会是一种常态。”对于百奥泰的此次III期临床“翻车”,约印医疗基金执行董事张亮在其朋友圈写道。
“过去十年来,中国创新药III期临床极少有宣布失败的案例(但不是说没有失败的案例),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创新药大多不是First-In-Class新药,而是已知的低风险靶点,因此研发成功率相对更高。”与此同时,他又这样指出。
ADC药物由单克隆抗体和强效毒性药物通过生物活性连接器偶联而成,是一种融合了小分子药物细胞毒性和抗体靶向作用的强效抗癌药物,又被称为“智能生物导弹”。自2019年美国FDA在一年里史无前例地一连批准三款产品上市以来,ADC药物的热度正变得越来越高。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跨国药企竞相布局ADC药物,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了约400亿美元的交易。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两个上市ADC药物,均为进口品种,分别是罗氏的赫赛莱(英文商品名:Kadcyla;通用名:恩美曲妥珠单抗)以及武田制药的维布妥昔单抗(Brentuximab vedotin,Adcetris)。
国内方面,荣昌生物已于2020年8月20日提交了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纬迪西妥单抗(Disitamab vedotin,RC48,爱地希)的上市申请,根据公司港交所招股书推测此次RC48提交的适应症应为胃癌,这也是首个报上市的国产ADC药物。
除此之外,Insight数据库显示,目前国内正在开展的ADC药物临床试验还有超过50项,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已经开展临床实验的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靶向HER2靶点,显示在HER2-ADC这条赛道上,竞争已经相当白热化。
因此,BAT8001要从这么多的竞品中脱颖而出本非易事。并且,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BAT8001本身也有其“短板”。
“BAT8001的linker没有进行任何优化设计,且临床前治疗窗口已经不如T-DM1 (TI=30),其临床设计终点又是PFS,同他人竞争没有优势,最终不得不停下来。”对方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公开资料显示,BAT8001与对标的正是罗氏的Kadcyla(T-DM1)。Kadcyla于2013年获批上市,是全球第一个HER2-ADC 产品,用于治疗HER-2阳性晚期(转移)乳腺癌患者。
不过,由于毒性大,治疗窗口有限(Kadcyla的人体最大耐受剂量和用于治疗量均是3.6mg/kg),因此Kadcyla只能作为二线用药而非一线用药,并且因为疗效达不到预期,其上市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销售都始终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