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欢潭村一景。 范宇斌 摄
(新春走基层)“就地过年”观察:文化味“不打折”
《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刺杀小说家》……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第二个“中国年”,尽管电影院仍受上座率限制,但春节档却连续数日成为“爆款”。
《满江红》词作融于杭州萧山欢潭村一景。 范宇斌 摄
当看电影成为“新年俗”,电影票房与口碑热度“飙升”背后,折射着中国民众更热衷于将文化活动列入“过年清单”,电影之外的文化选项亦精彩纷呈。
杭州萧山欢潭村,相传宋代岳飞行军至此,饮潭水而欢。曾几何时,这只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山村。美丽乡村改造后,这个春节欢潭村“挤”满了游客,打麻糍的村民瞬间被围观,池塘边一首《满江红》让游客纷纷追忆岳家军的忠勇……古村新韵,都市人在此寻找传统年味与乡愁记忆。
春节假期,江南梅花盛开。 范宇斌 摄
比起往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今年春节,民众大多选择就地过年,但这并不意味着将就过年,留下来的人们也在体验更新颖的年味。
春节假期,浙江玉环一读者在阅读。 罗俊 摄
文旅活动一直是民众追寻“诗与远方”的首选。如浙江台州针对就地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出台免费游、优惠游景区举措,国家5A级景区神仙居因独特的火山流纹岩地貌集群以及新晋网红打卡点“如意桥”引来大批游客。14日上午,该景区入园人数达到核定承载量,采取限流措施。
传统节日历来是重温中华文化的黄金时间,品味在地独特的美食文化成为民众就地过年的味蕾新体验。
粉丝、蛋丝、豆芽……满桌食材卷入食饼筒,在台州品年味的乌克兰“90后”小伙Will被当地美食食饼筒所吸引。“虽然春节期间所有的外出计划都取消了,但能领略包括美食文化在内的地方传统文化,心里暖洋洋的。”他说。
从舌尖的美食文化,到分享快乐、阅读“充电”,“中国年”无不渗透着文化气息。
在台州路桥水滨村,数位穿着统一服装的村民娴熟地敲着非洲鼓,在江南水乡村落之间,奏响美妙的音乐。“非洲鼓点燃了春节假期的文化生活,乐趣十足,也吸引更多人加入这场快乐派对。”非洲鼓队队员张茂金说。
动静相宜,一旁的“水心草堂”,不少读者沉浸于书的海洋。为满足民众假期的阅读需求,这家乡村书店一直正常开门营业。
读者陈芳芳挑选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伴着书香度过假期。“我凭借信用分即可开通借书证,便能把喜欢的书带回家,很方便。”她说。
围炉守岁、拜年串门……绵延千年的传统仪式感,随着时代变迁发生着改变,网络春晚、“春节歌房”、云上过大年等线上文化套餐,正构建起数字时代的新年俗、新时尚。
扫一扫送新春祝福、随手拍年味、线上猜灯谜……各地推出系列线上活动,邀民众在“云端”尽享文化盛宴。
天台县文化馆携手多地文化馆,开展“文化走亲·文旅云游”,文化展览、风景游览“搬”进手机端。天台县文化馆馆长吴彬凌说,其联动浙江、陕西、内蒙古等地文化馆,让民众“宅家”过文化年。
中国多地博物馆近期亦纷纷推出“文化年货”:浙江自然博物院“一犁好雨趁春耕——牛年新春贺岁展”,从自然科学与人文角度讲述牛的故事和历史;国宝回家,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首亮相北京鲁迅博物馆;陶牛、铜牛、春牛图、放牛图……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无处不“牛”,开启牛的各种“打开方式”……
疫情之下,别样年味通过文化的接通,融入了一座座城市的文化脉动。一位就地过年的人袒露心声道:“在地亦故乡,这个年依然充满着归属感和凝聚力,因为我们都在过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