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衡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专家表示,构建新发展格局,既顺应外部形势的变化,又体现出未来增长模式的转变。这要求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
立足于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3月8日在“部长通道”上表示,畅通国内大循环,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立足于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注重扩大消费,推动畅通国内大循环。
“扩大内需有两种指向,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投资和消费,狭义上就是指消费需求。”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从消费潜力上看,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
经济增长要依靠内需,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在开放中更好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但如何把这样一个大市场变成国内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同时又成为吸引国外资源要素的“引力场”?白明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角度培育消费热点、激活消费市场;现在还提出需求侧改革,要注重需求侧管理,通过收入分配机制改革、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促进消费。
打通堵点畅通循环通路
建立国内大循环,要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堵点和梗阻。如,在生产环节,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分配环节,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和城乡差距问题;在流通环节,推进流通体系现代化和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循环;在消费环节,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推进消费结构升级。
在消费方面,农村消费占整个消费市场的38%,与城市消费相比,农村消费面临着网点少、物流不畅等短板、痛点和堵点。王文涛表示,下一步要在农村消费方面发力,乡镇要建立商贸中心,电商要全覆盖,流通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覆盖,使老百姓买得方便。
从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看,白明表示,要突出以内循环为主,强化重点领域的突破,掌控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补齐产业发展弱项、短板,特别是技术创新,不要被“卡脖子”。
“以内循环为主体,必然要逐渐消除国内的区域壁垒和地方保护。参与国际循环和分工,实际上也是优势互补、扬长避短。”白明说。
构建国内国际市场的畅通通路,也要求打通内外贸流通的堵点,提升内外贸一体化程度。白明表示,从产业链供应链角度讲,内外贸一体化是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的结合点,提升内外贸一体化程度,也有助于产业链的跨国延伸,资源配置的效率会更高。
积极发挥财政的重要作用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科学的财税政策和财税体制涉及供需两端,是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有效顺畅运行,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政策工具和制度保障。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认为,财政政策作为结构性政策,其支持方向要有所侧重。比如民生、科技、生态环保等领域,是要长期支持的。还有在一个时段内要重点支持的领域,如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向推进乡村振兴。要做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要增加脱贫群众的可支配收入,还要将现有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对接上,让脱贫的群众和区域真正融入到产业和区域大循环之中。
何代欣强调,在补短板方面,民生短板在每个阶段是不一样的。比如解决好当前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对扩大内需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公共消费有带动和规模效应,有利于保持整个社会消费规模。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找准工作着力点,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坚实步伐。如,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对消费储蓄投资的合理引导,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深化区域合作畅通城乡区域经济循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