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3岁的驻村干部,生命中有22年都贡献在扶贫事业上。
他,就是西北大学扶贫办干部,西北大学帮扶商洛市商州区黄山村的驻村工作队队长陈伟星。
“22年前的春天,我受西北大学派遣,跟随陕西省级‘两联一包’驻渭南市合阳县扶贫工作团,开展扶贫工作。后期又从渭南市皇甫庄村转到商洛市商州区看山寺村、兴龙村、黄山村等地驻村开展扶贫工作。”陈伟星笑呵呵地对记者说,“黄山村可能是我驻村的最后一站,是我待得最久的地方,也是我最难忘的地方。”
陈伟星是2012年到黄山村驻村的。刚到黄山村时,陈伟星被眼前贫穷和落后的景象震惊。
“这个坐落在秦岭深处的小山村,基础条件很差,村里连条干净的村组路都没有,从村头走进村子20米,我的两条裤腿上沾满了泥。当时全村只有1003人,其中一半都是贫困户,村上也没有像样的集体经济,仅有的养牛、养猪等传统养殖业也只是家庭副业,技术落后且不成规模。”陈伟星回忆说。
陈伟星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上要有脱贫的产业,贫困户要掌握谋生的本领,只有这样,村子才能彻底脱贫。于是,他和村干部一道,走村入户,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制订脱贫计划,精准施策。
在陈伟星的推动下,黄山村利用西北大学和商州区的资金支持,组织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并种植矮化核桃、大樱桃、药用皂角、菊芋等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农产品。
黄山村4组的贫困群众李改宪在陈伟星的引导下,决定靠养牛脱贫致富。但是一到冬天,饲料短缺就成了大问题。陈伟星知道后,借助高校专业资源,帮他引进了甜高粱、苜蓿、菊苣等适合牲畜食用的草种。“当时我就鼓励搞养殖的村民们,在村里的沟沟坎坎、林下坡边,能种的地方全种上。”有了足够的草料,李改宪的牛不但没饿着,还卖出了好价钱,李改宪本人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此外,陈伟星在村上发展产业期间,还自学农业技术,带领村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掌握技术要领。如今的黄山村,有230多亩菊芋、400多亩其他经济作物,年存栏万只鸡、百余头猪、数十头牛。良好的产业经济使村民不再贫困,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底不足3000元增长至2020年1.1万多元。
提起陈伟星,黄山村2组的李志盈一家人有着说不完的感谢。
2016年,李志盈的大儿子考上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二儿子考上西安邮电大学本科。本该是双喜临门的好事,李志盈却因学费发愁得不得了。“凭我在家务农的微薄收入,哪能同时供得起两个孩子上学!”李志盈回想起当时家里的情形,忍不住擦拭眼角的泪花,“我当时就跟他们商量,不上学了,早点打工,家里还能多点收入。”
陈伟星知道此事后,赶忙来劝说:“老李啊,咱们咬咬牙坚持一下,等孩子毕业,到时家里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我记得当时陈叔叔立刻送来6000元,他还拉着父亲的手,跟父亲讲了半天学校里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政策,这才让父亲同意了我们继续上学。”李志盈的大儿子李龙说。
现在,李龙考上了西安市公务员,二儿子李浩应聘到西安市一家电子科技公司工作,李志盈一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扶贫干部,陈伟星深知教育对改变贫穷的重要性。22年来,陈伟星依托西北大学扶贫资金,在商州区沙河子镇看山寺村、大荆镇兴龙村和铜川市黄堡镇安村共建立了3所农村小学,并为这3所小学配备桌凳、黑板、电脑等教学器材,安排学校的老师不定期前往西北大学附属小学交流教学经验。自2015年以来,陈伟星还每年组织西北大学学生,利用暑假到商州区黄山村扶贫、支教。陈伟星累计资助97名学生,帮助58名学生圆了大学梦。
22年里,从关中农村田野到陕南乡亲家中,从现代产业园到田间地头,一路都留下了陈伟星的脚印和身影,他把美好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脱贫攻坚事业。正是有着这种奉献精神,今年3月,他被评为2020年度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陈伟星说:“让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这才是我毕生的追求。”
记者 郭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