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但现实中,种粮成本上升而收益下降,是抑制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长期矛盾,用农民的话说,“生产资料一个劲儿涨,粮食价格一个劲儿降,没啥收益”。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任务,确保中央精神和政策贯彻落实下去。
全域布局、全产业链谋划,实现种粮节本增效。利用党政联合优势,依托赋能技术和外部资源,借助互联网、云技术、传感系统、物联网、智能装备农机等先进技术,将粮食产业链和生产链各环节进行深度改造,统筹安排要素配置,促进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在作业环节或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和融通,提升粮食生产运营效率和质量。比如笔者在望江县联河米业调研了解到,其除常规大米加工外,建成三组稻壳气化发电机组,降低能耗;深度加工碎米,生产大米蛋白粉、米淀粉、米乳等高附加值产品,使碎米增值数倍。
明确分工,既有主抓业务也有联合推进。党政同责抓粮食保供,可以根据已有的审批流程、办公程序结合联席、齐抓共管、一岗双责的行政管理经验,对保面积、促生产、提质量、提效率等重点环节进行分工细化,形成共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好局面。同时,党政联合应重视机制优化和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差异化优势培育、粮食品牌建设、产业链构建,通过合作式、订单式和托管式生产,开展播种、灌溉、植保、农机等各项田间条件和管理措施协同响应,重视经验总结和模式推广。
党政联合想办法“啃下硬骨头”。粮食生产能力提高仍存在一些关键制约因素,例如提高双季稻面积遏制撂荒,应重点解决早稻收获和晚稻播种时期这15天高强度劳动问题,让农民朋友少流一点汗水,大力发展轻简化技术和机械化替代,绿色技术推广应重点解决推广机制等问题,在生产托管的好基础上,注重技术嵌入,让农民打个电话解决困难。发挥党政合力,整合资金、项目和技术资源,力求在关键制约因素上有所突破,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