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场长期的考验,做好“五一”假期的疫情防控更是一次大考。既然坚持了“常态化防控”,就要时刻绷紧这根弦,确保小长假期间防控措施科学有序、管理到位,实现“补偿式出游”和“常态化防控”的双赢。
随着天气转暖、政策放宽,“就地过年”积压的探亲、出游需求在“五一”假期得到集中释放。有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通过某旅游软件预订五一期间机票、酒店、门票、租车的订单量就已经较2019年同期分别实现了23%、43%、114%、126%的增长。
其实,“补偿式出游”需求的强劲势头早在清明假期时就有所显现,旅游市场在疫情后迎来一轮恢复增长,此次“加长版”五一假期中的“补偿式出游”或将更加火爆。
“补偿式出游”来之不易,“火爆”也在意料之中。疫情的影响使得我国旅游需求积存已久,今年春节不少人又响应政府号召,选择了就地过年,出行需求减少,而此前清明假期和平时周末的出行也只能满足人们周边游、短途游的旅游需求。因此,很大一部分人需要借助难得的“五一”5天小长假来进行“补偿性出游”。可以说,此次“五一”假期,为更多人走出家门,实现跨省游、长途游提供了机会。
不过,游兴再浓,都应心有所戒、行有所止。严格防范疫情,是实现顺畅出游的首要前提。当前,境外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多个国家或地区出现反弹,由此带来的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国内疫情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也时有发生,“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依然艰巨,疫情防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因此,游客在出行时仍要注意强化安全意识,牢记防疫要求,做好自身防护。公共交通工具经营者必须落实日常清洁、通风和消毒等防控措施,严格体温检测,提醒旅客按要求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也不能因为人多而放松防控,应该采取限流、预约、错峰等方式,引导游客有序出行。各地还要加强对旅游、交通、餐饮等行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监测和防护管理。
此外,常态化防控,除了要注重坚持“常态化”防控手段,还应该保持“常态化”心态。眼下,我国疫情防控工作趋稳,再加上广大群众已有接种新冠疫苗的计划,或已经接种疫苗,这就导致不少人在思想上也跟着放松下来。“五一”期间出游,大众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但“补偿式放松”不能变成“补偿式放飞”。要知道,人们在出游时的状态和行为,反映了公众健康文明素养的高低。只有在任何时候都不放松不泄劲,才能继续保持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状态,才能拥有越来越多“常态化”出游的机会。而且,主动养成良好的防护习惯,不仅有助于疫情防控,也有助于提升健康文明素养。
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一场长期的考验,做好“五一”假期的疫情防控更是一次大考。既然坚持了“常态化防控”,就要时刻绷紧这根弦,确保小长假期间防控措施科学有序、管理到位,实现“补偿式出游”和“常态化防控”的双赢。(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