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说
“中国的科技发展是经过几代科学家矢志不渝努力所取得的结果,上海光源就是一个例证。”坐在上海光源2楼中央控制室里接受我们采访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堂。他刚刚进入耳顺之年,头发有些花白。
1998年,赵振堂被调任参与上海光源的建设。他和上海光源团队充分利用这段宝贵时间,将世界最新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和新思想融入进来并不断优化了设计方案。
自1998年参与上海光源的建设至今,20多年来,他被无数次问起上海光源预研、动工、建设等各个关键节点的种种细节。2004年12月25日,上海光源正式破土动工;2009年5月6日,上海光源建成并正式对用户开放;2014年10月,上海光源“梦之线”通过验收;2016年11月,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开工建设……20多年来,上海光源的每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他都历历在目。
目前,上海光源已运行20条光束线,26个实验站,正在建设中的还有15条束线,30个实验站,其应用范围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能源、环境、医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产业研究。如今的“鹦鹉螺”更兼具了科技地标的象征符号,成为上海原始创新策源的一张靓丽“名片”。
“上海光源的工作重心由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和性能提升,正向不断提升实验能力、多出重大成果转变。”赵振堂说,上海光源通过科学评审课题申请,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组织用户专家组遴选和评估实验的优先级,创新和发展各种试验方法,光源团队与用户科学家共同孕育科研成果,同时为国家培育、凝聚了一批青年科研人才,其目标是成为世界光子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