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研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成功经验与理论创新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5月16日,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2021年春季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部湾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工业经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区域经济评论》《经济管理》等期刊出版单位代表与会。
中南民族大学校长李金林,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金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波主持。
李金林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时值“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充满机遇和挑战,研讨会的召开,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通过学术探讨推动相关学术研究不断发展。
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内生要素驱动而成
主旨报告由《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杨世伟主持。
金碚在报告中结合经济学发展史,观察总结了中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学派,探寻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分析了大国博弈中的新思维、新格局。他表示,形成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其实是大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性事实。
有学者在报告中借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唯物史观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问题,强调了唯物史观的研究重点。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冯根福在报告中分析了当下经济学科和应用经济学的发展现状,探究了当前经济学教材编撰的难点与经济学逻辑起点等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曦辉阐述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双循环发展思想,分析了双循环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他表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内生要素驱动形成的,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制定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中国版全球化发展范式,能够突破当前西方传统工业大国主导的全球化的不足,实现生产要素配置在更大规模与范围的效益,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波在报告“深度贫困治理的中国逻辑”中,分析了深度贫困的成因逻辑和政策作用机制,指出未来发展的切入点。
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主题报告由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熊芳主持。
郑州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王海杰、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冯彦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东、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傅远佳、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彦军、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家悦等先后作报告。
冯彦明表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开放、共享战略的具体举措和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特别是外资银行的引入,会促使本土银行更加积极谋求转型,创新产品与服务,拓展多元化业务收入。扩大金融开放对于监管者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促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把握扩大开放和防范风险平衡的原则,坚持稳妥有序、平等互利。
在傅远佳看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把握好四个要点。其一,要把握“一带一路”重点、聚焦“五通”。“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沿线、区域进而世界经济大合作格局,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初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将建设重点聚焦到与“五通”密切相关的项目上来。其二,推动“五通”时注意先后次序、有所侧重。要挖掘现有设施的存量,先通过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来促进贸易相通,尽可能发挥现有设施、现有渠道、现有网络的作用。其三,要推动国际国内有关方面、各路资本形成合力,共建“一带一路”。其四,要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在疫情仍在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发挥我们与多数周边国家和地区长期睦邻友好的地缘优势,以更加紧密的产业合作、市场融合和人文交流,构建更加顺畅、自主和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会议由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主办,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与湖北全面小康建设研究院承办。
5月16日,经济学管理学中国学派研究60人论坛2021年春季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 本网记者 明海英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