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小笋
可供查询的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四轮猪周期,以每4年为一个轮回,基本上遵循着涨2年、跌2年的规律,而自2018年以来,在疾病、疫情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诱因之下,“超级猪周期”横亘于前。价高伤民,伤贱伤农,对于民生最重要的两端而言,猪周期的出现,难言有赢家。
“供需矛盾”是所有猪周期难题指向的共同答案,然而,周而复始的猪周期轮回中,矛盾的解决为何总是治标不治本?
问题出在供需矛盾,而答案却在养殖业之外。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每一个行业都不再是“科技孤岛”,养殖业亦不例外,而利用多种技术联合发展现代养殖业,才是解决猪周期现象的根本之道。
从表象上来看,国内的生猪供给,短期由生猪存栏等数据决定,中期要看仔猪的存栏量,而长期则要看能繁母猪的存栏量。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则养殖户意愿增加,存栏量大增之下,生猪供应增加从而导致肉价下跌;肉价下跌则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和生猪存栏量,供应减少又推涨肉价。再叠加疾病防疫等突发的“黑天鹅”,最终呈现出我国猪周期定期袭来的行业状态。如果类比,好比资本市场的“疯牛”。
我国当前的生猪养殖业以中小养殖户为主,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不强,大多数情况下属于被动调整经营策略。而养殖又有周期,等调整完毕,市场机会已流失,而他们又占据了行业的多数,每一个小养殖户的调整又成为“蝴蝶的翅膀”,最终汇集成巨大的效应,将市场推向新的周期。
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双举措:一方面是提升龙头养殖企业的集中度;另一方面需要利用数据监测指导生产,科学预警。毕竟,相较龙头养殖企业可以利用期货等方式调节生产不同,中小养殖者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让养殖行业形成稳定的发展态势,让养殖者有恒定的利润而不是暴利暴亏,而解决之道的答案仍然落在了“科技发展”上。
笔者长期和农业领域科研人员的交流中得知,决定长期供给的能繁母猪上,国内的生产过程中,在育种、防疫等技术层面仍有大幅提升空间。
总之,利用信息数据、育种、生物防疫等科学技术的综合“加持”,农业生产才能进入“慢牛”状态,达到产业链的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