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李域
公募基金迎来清盘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内已有116只公募基金进入清算,远超去年同期的46只,同比增长152%。
和以往多为债券型基金清盘不同的是,今年清盘的基金里,权益类基金的数量在明显增加。
华南某公募基金人士认为,基金清盘主要是两大原因,其一是业绩不行,净值走低引发投资人离场,规模下降触发基金终止条件;其二是没有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未成功入选优质渠道的基金池。他判断,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迷你基金(即触及5000万元清盘红线),未来基金清盘潮或将持续。
主动清盘现身
市场震荡加剧,公募基金迎来了清盘的小高峰。
截至2021年6月17日,从基金到期日看,今年已有116只公募基金产品宣布清盘。
事实上,这是自2015年以来,同期进入清算的基金数量亚军的一年,仅次于2018年。2018年是基金清盘的高峰,全年清盘基金达428只。
从分类来看,清盘最多的是中长期纯债型基金,其余清盘基金还包括灵活配置型基金,偏债混合型基金以及被动指数型基金。
至于清盘的原因,大多数是触发了合同终止条款,比如中金瑞康发布公告称,截至2021年6月15日,本基金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满足基金合同约定的前述终止条件,本基金将根据基金合同约定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不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还有公告称,合同生效满三年之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合同自动终止。
不过,也有诸如银华多元收益基金这样召开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选择主动清盘的。
从基金公司来看,116只清盘基金涉及46家基金公司,其中南方基金公司清盘基金最多达13只,成为2021年上半年的基金“清盘王”。
在南方基金的清盘产品中,有10只清盘因主动选择,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决定终止。
触发合同终止情形的仅有南方荣欢定期开放、南方国企改革A和南方聚利1年A这三只基金。
广州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一般来说,一些缺乏长期业绩和特色的基金产品容易边缘化,规模越来越小,触发终止的条件。而大量主动清盘,多数是因为产品优胜劣汰,让资源集中在更好的产品中。
建信基金公司和招商基金公司紧随其后,各有6只清盘,创金合信公司和华南各有5只进入清盘。
行业分化严重
今年以来,凯石基金旗下两只产品凯石淳行业精选A和凯石涵行业精选A相继清盘。
加上2020年凯石基金清盘的2只基金,到目前为止,凯石基金发行的8只基金已经清盘了一半,而且这四只清盘的基金成立时间最长的也不足3年,其中有2只都是2019年才成立的,运作不久就被清盘。
公开资料显示,凯石基金成立于2017年5月,公司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陈继武曾任富国基金副总经理,于2009年创建上海凯石益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17年从私募回归公募,成立了全自然人持股的凯石基金。
今年清盘的凯石淳行业精选是凯石基金“私转公”之后成立的第一只产品,在2018年7月基金成立之初,规模有3.41亿元。
但是运行了不过2年时间,在2019年的6月,凯石淳行业精选就发布了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的公告。
第三方数据显示,凯石淳行业精选2019年和2020年的业绩回报分别为14.3%和32.33%,低于权益类基金的平均收益率。
与此同时,凯石淳行业精选的投资者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18年刚成立时,其机构投资者占比达到52.26%,超过个人投资者。而到了2020年中报,机构投资者已经全部撤离,个人投资者持有占比100%,成了一只彻底的散户基。
清盘完成后,目前凯石基金公司整体管理规模还剩下8.47亿元,在145家公募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36位。
前海开源基金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基金发行遇冷,老基金、特别是部分小微基金面临赎回风险,进而导致相关基金出现清盘,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市场整体走势低迷,基金行业分化严重。
渠道加速优胜劣汰
一位中信建投证券负责产品销售的人士认为,这几年基金产品优胜劣汰趋势在加速。
“大公募的产品都代销。”他表示,相比大公募的产品来说,过去市场代销小微基金的激励政策更有优势,但是现在大公募、明星基金经理的产品销售量更好,因此对小微基金关注少了。
而银行作为基金代销的主要渠道,据银行相关人士介绍,当前银行在选择代销基金方面也有月度或季度的安排,会根据基金未来的投研能力决定哪些基金可以入池代销。
据其透露,无论是国有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都越来越倾向于和大中型基金公司合作,挑选明星基金经理发行产品,还有部分银行直接绑定了头部基金公司的资源。
同时,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和券商等代销渠道中,小微基金也很难获得认可,进入其基金池也较难。
在此趋势下,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渠道变相地提高了基金合作门槛,大型基金公司的规模将越做越大,公募行业的强者恒强、两极分化态势将进一步加速,但是当基金规模过多集中在少数公司、少数基金经理时,将会影响为客户带来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