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谈判药品配备机构名单(第二批)。这是一份什么名单?近两年,通过国家医保药品谈判,很多患者急需的药品进入了医保目录,价格也降了。为了让这些药品惠及更多患者,有关部门推出多项措施加大推广,分批公布谈判药品配备机构名单就是其中之一。这份名单其实是进一步回答了患者“到哪里能买到这些安全、有效又实惠的药品”的问题。
药价降下来,民生温度才升上来。名单公布,意味着谈判药品的配备信息在药企、医疗机构、公众之间实现了对称。患者能更加便捷地查到哪些医疗机构配了这些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通过信息对称,让患者实实在在地省了钱,才是“真降价”,才算达到了惠民目的。
此外,从这次公布的信息来看,与4月份(第一批谈判药品配备机构参考名单)相比,临床急需药品的配备情况持续好转,比如19个临床急需药品配备机构数量增长了68%,覆盖省份的数量也持续增加。名单变“长”了,则赋予患者更多选择权。如果两家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相差无几,那么能准入更多药品的那一家,无疑有更大几率获得患者“用脚投票”。
患者“用脚投票”,反过来也能让医疗机构和药店更主动积极地配备医保用药。长期以来,怎样既尊重市场规律,又有效引导利润较少的药品顺利进入药店和医院,考验着医保机构的管理智慧。这份名单可以说是踢出了实惠药进入医疗机构的“临门一脚”。
让百姓用上实惠药是一个系统工程。后续,医保单位及医疗机构还应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供优化程序的样本等,系统规划、协同推进,才可能踢好这“临门一脚”,把好事彻底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