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马嘉
国内外化妆品企业为何总在“无功效依据或夸大功效”上栽跟头?据悉,今年雅诗兰黛、欧莱雅、汉高、科蒂、宝洁等外资化妆品品牌先后因功效宣传问题被罚款;国产化妆品品牌林清轩也因产品功能描述不准确被处罚。有业内人士表示,化妆品行业一直是虚假宣传的“重灾区”,不痛不痒的处罚或难改变整体局面。
外资品牌频频“吃罚单”
近日,宝洁又因无法为外包装上的“去除99%细菌”功效提供依据,被罚款20万元。据中国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这已经是最近三个月内第六个被罚的外资化妆品品牌。仅在今年8月,因虚假宣传被罚的国内外化妆品企业超过14家,其中外资化妆品品牌居多。
线下包装标识、线上商品页详情成化妆品品牌违规的“重灾区”。宝洁在产品“舒肤佳TM柠檬清新型香皂”标注“去除99%细菌”;倩碧在产品说明中加入 “4weeks改善痘印”“12weeks提升肌肤自愈力”等宣传语;悦木之源标出 “促进伤口好转”“去皱纹”功效词汇;雅漾宣称“维护并加强激光/光子美容手术效果”;欧莱雅旗下的兰蔻菁纯臻颜精华粉底液和兰蔻菁纯臻颜洁面泡沫宣传产品成分含有大马士革玫瑰;上述化妆品品牌均因无法证明产品含有相关成分及功效被处罚。
外资品牌为何总在产品功效上“踩雷”?中国商报记者致电询问了宝洁、雅诗兰黛等相关品牌涉及产品后续处理问题。宝洁称产品经过机构检测,会继续和相关部门沟通处理;雅诗兰黛方面则并未给出明确答复。
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对雅诗兰黛、丝芙兰分别开出的40万元罚单,成为截至目前处罚金额最高的罚单。“化妆品多发的违规宣传主要有两种。”上海药监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一种是在产品中确实添加了含有某种功效的成分,但是含量太低了,达到的实际效果基本为零,这就需要品牌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还有一种就是产品用途的信息模糊,比如将美白概念换成抑制黑色素。这些都需要品牌在功效检测报告中写清楚,不能含糊其词。
国产化妆品也“踩雷”
近四个月来,在处罚金额和处罚数量方面,国产化妆品企业均少于外资品牌。业内人会表示,相关部门对功效检测的要求非常细致,一不留神就会“踩雷”。
近日,国产化妆品品牌林清轩因宣传标语中少了两个字,吃下5万元罚单。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依据林清轩提供的功效检测报告,在一定条件下,产品成分中含有的“清轩萃”(林清轩核心修复配方)确实具有修复皮肤屏障的功效。但皮肤屏障是指皮肤最外层的表皮部分,不能完全等同于皮肤,林清轩对上述两款商品的功能表述不准确、不清楚、不明白。
林清轩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产品包装盒的表述中漏了‘屏障’两个字,少了就是少了,我们正视问题。两款产品已下架处理,有问题的包装已全部集中销毁,今后会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
此外,国产化妆品品牌在新品上市方面也更为谨慎。不同功效的化妆品均要经过1-3项测试,才能上市。宣称“祛斑美白”“防晒”“防脱发”“祛痘”等功效的产品均要做人体功效评价试验;宣称“适用敏感肌肤”“含无泪配方”“温和无刺激”等功效的产品要在人体功效评价试验、消费者使用测试、实验室试验中至少选择一项进行测试。国内某初创化妆品公司的创始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广州的功效检测机构现在需要排队,实在太麻烦的检测工序就不做了。即使产品含有相关成分,如果检测周期太长,索性在研发的时候就将这个成分去掉了。
虚假宣传能止住吗
今年以来,一连串化妆品新规的出台释放出行业越来越规范的信号。有化妆品企业负责人在朋友圈写道:“对功效检测有些迷茫,莫非以后的宣传语只能写‘一瓶精华’了?”该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化妆品行业虚假宣传现象比较严重,如此密集的处罚也令行业内企业感到压力,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在包装上标注”。
一大批产品将被淘汰已成为行业共识。有外资化妆品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产品下架、换包装已成定局,在尚未完全搞懂新规之前,或将减少相关产品上市和新品发布的计划。
今年6月,国家药监局下发了关于更新化妆品标签的办法。“更换标签就是为了解决行业内概念性添加及虚假宣传的问题。”上述药监局工作人员说:“新规中提到的办法均是配套生产、检测、销售的各个环节,不是‘一刀切’,更希望行业能够树立从业意识,对‘什么成分有什么功效’的宣传负责任。”
中国商报记者查询地方市场监管部门的相关处罚信息发现,标签不合规、无法提供功效证明仍是针对化妆品企业查处的重点项目,化妆品企业需要尽快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