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36氪
这个夏天,“阿里巴巴女员工被侵害事件”打击了许多人对互联网大厂的信心,大厂员工涌进职场社区社交平台脉脉,想在公司内网之外开辟一片新的舆论阵地。
8月7日,认证为阿里巴巴员工的用户在脉脉爆料称,有同事在内网发帖被上级侵犯——事件从脉脉上引爆,到KOL搬运到微博出圈,再到当天晚上脉脉CEO林凡知道消息的时候,阿里的中高层已经成了阿里内外宣泄情绪的靶子。
又一次,互联网大厂员工选择通过在脉脉这样的外部社交网络上爆料的方式维护权益。林凡称,阿里员工在脉脉上的活跃渗透率已将近50%,从热度来看,这次事件在脉脉足以排在历史前五。
50%,林凡说这是互联网大厂员工在脉脉上活跃的平均比例,这个数字最高能达到80%。从去年到今年,“互联网大厂在脉脉上的活跃渗透率提升了近一倍。有的大厂去年可能是在20%-30%,今年可能在50%左右;有一些活跃渗透率比较低的,可能从3%-4%增长到7%左右。”
但随着渗透率越来越高,原生于脉脉的出圈事件越来越多,林凡却不想人们把脉脉看做只是一个员工爆料的地方。脉脉以成就职业梦想为使命,在林凡看来,这意味着个人要做正确的选择,要去一家对的公司,在这家公司里不断自我提升与改进,从而实现职业成长。
如果一家公司要成为“对的公司”,透明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一定是应当建立的。但当一家公司壮大,系统结构盘根错节时,出了问题如何找对人,如何保证信息不失真,就变得相对艰难。某种程度上,内网的失效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
回到本质,脉脉是要帮助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和企业之间实现平等交流。而随着信息的蔓延,公众监督的深入,在这类事件中,员工与公司所处的权力位置逐渐失衡、改变。作为平台方,外部的脉脉比企业的内网更容易保护到员工的隐私; 而从整个社会生态来看,还有司法体系来帮助个人、企业与平台之间达到平衡。
脉脉是社区没错,更确切地说,是许多个社区的组合,每个行业的用户活跃在脉脉上,便构成一个社区。在这个前提下,林凡希望来自社区的自然延伸与渗透能够带动脉脉实现“破圈”。
在林凡看来,中国的商业环境此前偏重于效率和增长优先,员工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都处在相对粗暴简单的状态。而随着新一代年轻人的崛起,代际问题、收入结构等都促使各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些问题似乎因为脉脉上的信息透明度被暴露得更充分了。
但现在无论是宏观政策导向,还是微观层面的企业与个体,都在向公平、平等对话、共创共建的方向在走,“当然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很长的震荡期,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其实是在推动大家一起去建立一个更好的商业文明。”
“第二内网”
36氪:这次阿里事件的热度在脉脉上怎么样?
林凡:它的热度增长速度能排到脉脉历史前五。因为本身阿里的员工在脉脉的活跃渗透就已经有将近 50% 了。
36氪:当你知道这个事情之后,第一反应是什么?
林凡:第一个反应是这事是不是真的?应该是怎么解决?我们做脉脉的本质,就是在员工和员工之间,让员工和企业之间实现平等对话。我们设立“职言”社区的出发点不是搞事情,而是希望能够帮助问题更快解决。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是不是在正常沟通。我们当时有找到阿里的几位同学,去询问现在是什么情况、需要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沟通的结果是交给司法机构以及当事方去处理会更合适。
36氪:有人说脉脉是企业的第二内网。
林凡:对,第二内网,开玩笑可以这样说。大部分公司其实还没有内网。
事实上,我们认为员工和企业沟通其实分四个层次,依次是点对点沟通、内部小范围沟通、然后才是去公司以外的社交平台上爆料、直至引致全民关注,这四个层次其实不管哪个层次解决了,都不会到下一个层次,因为绝大部分的人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脉脉其实只是这四个沟通层次中的一个部分。
36氪:你看到那个帖子时第一反应它是真的假的。很多脉脉帖子大家都会有这个反应,怎么去做验证真假呢?
林凡:现在,验证与筛选对脉脉来讲越来越容易了,因为各个公司的员工的规模和比例都非常高了,渗透率基本达到百分之四五十。一个公司的事情出来,底下的员工的回复都有提到,我知道这个事情或者我认识什么当事人等等。
百分之四五十的渗透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事件当事人同部门至少一半的人都在脉脉上,那有什么事情出来,是会有一些反馈的。
而且脉脉前几个月还加了一个名为价值观标签的体系,用户进来可以说没有证据,可以说感同身受,可以说“我知道”,可以打好几个标签给不同的(帖子)投票。如果一个事情出来了以后,底下有其他同公司的人在讨论,那真实性就变高,大家对事件就可以快速地有更多了解。
然后如果有企业来投诉或声明,我们也有跟微博一样的机制,也是会在帖子上面显示内容存在争议,大家请谨慎对待。这样一来,对于一些中小型事件,脉脉作为社区与平台基本上已经健全了两边互相了解的机制。
36氪:一些情况脉脉会删帖,有什么标准吗?
林凡:社区管理规范,最早可以追溯到无秘时代,当时有很多爆料是一些公司的绯闻八卦。但我们觉得职场社交平台的核心是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所有涉及到这类信息且没有证据的就做删帖处理。
再往后,我们发现有涉嫌暴露公司商业机密的都要删除;今年的新规定,是对于没有任何事实描述、完全是抱怨甚至是詈骂的负面情绪,也会被删。
这些都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步步演化过来的。当然还有,所有社区内容都需要是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都会被删掉。
“虚假繁荣 ”
36氪:这些规定演化到现在,社区的活跃度有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林凡:还好,我们社区活跃率其实一直在持续提升。
36氪:像类似于阿里事件的爆料,在脉脉出现的多吗?
林凡:总的比例是很小的,不到5%的比例,只是这样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传播效应媒体效应,比较容易被别人关注到。
所有要删的那些内容,在短时间内都会带来非常高的流量涌入,但这是一种虚假繁荣,它没有给用户产生价值,也没有给企业产生价值。
现在脉脉上的信息主要是两类,一类是跟职业选择相关的信息,就是大家了解不同的公司,了解不同的行业,另一类就是职业成长方面的信息。
36氪:脉脉对公司端主要提供什么服务?
林凡:主要解决几个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才招聘问题;第二类问题是客户开拓。现在有很多to B服务商在脉脉上做客户开拓。
还有一类专家顾问的服务正在开展。因为有很多公司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的能力和经历,是有助于帮助其他的一些公司能够更好地发展,如何能够去实现高端灵活用工、高端的专家顾问服务,这个是脉脉现在在做的事情。
所以对于企业来讲的话,我们就是帮助企业解决人才、业务的问题,还有就是信息的通畅。因为公司大了以后,上下的信息通畅程度就很差了。很多公司的CEO日刷脉脉,看到问题就会跟团队去讨论,这些问题到底暴露公司在管理层流程、文化层面上哪些问题?这其实是一种反馈驱动。
36氪:像阿里这种事情的内容是只有不到 5% ,但是这种内容一旦出来,它对于活跃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林凡:但这个活跃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活跃。确实这样的事件出现后,会极大地拉动活跃程度,但这类活跃多来自吃瓜群众,吃完瓜他们也就撤了。脉脉追求的是有价值的活跃。
36氪:你不希望用户对脉脉的印象是来看负面信息或者吃瓜的地方。
林凡:当然不希望。我们为什么经常跟用户以及媒体持续沟通,就是因为可能外界对脉脉更多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吃瓜,所以还是需要澄清一下这个印象。
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今天很多公司的员工在脉脉上的活跃渗透率有百分之四五十,这么高的活跃度肯定不是因为吃瓜得来的,是因为脉脉上有很多员工想要了解的,有价值的信息。
36氪:最近有什么数据可以披露一下?
林凡:阿里事件发生的那一周可能有5%的活跃度的提升,现在又回到了正常的增长曲线。
“自然渗透”
36氪:在脉脉这样一个社区,对用户而言,信息的流通效率是不是越高越好?
林凡:我的回答比较坚定,是。 因为跟我们近期在思考一些比较本质的问题,中国的整个社会其实是处在一个转换过程中,现在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有很多原来做事情的方式会出现巨大的差异,也会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不仅是职场秩序的建立,更是整个商业文明的建立。第一层,从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来看,以前996也好大小周也好,非常普及,但大家可以看到最近的一系列公司接连取消大小周,意味着员工的权利开始在一个更平等的维度被看到。
第二层,也就是阶层之间,以前在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企业里,阶层是可以被快速打乱的,年轻人实现阶层跃升有很大机会,但当企业不再处于高速成长期,阶层就变得固化了。然后还有可能包括职场、健康、性别等很多不同层面的问题。
那这些边界和秩序怎么去解决?中国的商业环境此前偏重于效率和增长优先,员工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都处在相对粗暴简单的状态。随着新一代年轻人的崛起,代际问题、收入结构等都促使各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问题因为信息透明被暴露得更充分了。
现在无论是宏观政策导向,还是微观层面的企业与个体,都在向公平、平等对话、共创共建的方向在走。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很长的震荡期,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其实是在推动大家一起去建立一个更好的商业文明。
36氪:作为职场人的社区,脉脉是怎么设计社区的发展,是把职场人框住,还是去寻求破圈?
林凡:客观来讲,我们公司使命是成就职业梦想,所以我们其实还是希望说能够在大家的职业生涯里,去做一些有帮助的事情。至于破圈,至少在未来的这几年时间里面,我们不会那么迫切地去探索破圈,还是希望能够自然地延伸与渗透。
其实每一个行业都是一个社区,行业之间都是有一定壁垒的,如何在每一个行业内部,营造出更好的职场讨论氛围,提供更好的职场选择与职业成长的信息,也已经够我们做好多年了的。从社区的角度,脉脉其实是很多个社区构成的,一点一点做就是了。
36氪:在类似的阿里事件中,个人与企业的权力地位可能会随时转换。在帖子引起大量关注后,企业一度在舆论中处在了一种“说什么都是错”的弱势地位。脉脉大量用户主要是个人或者说员工,但脉脉的客户是主要是这些B端企业,这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些纠结或者说错位。
林凡:我不能完全认同这个说法。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是贝壳,平台上付钱的人大部分是买单的人,但是它为什么以经纪人为核心去构建平台与生态?
回到脉脉来看,其实脉脉今天有很多企业在上面招人,寻找潜在客户与合作。但不管是招人还是寻找合作方,最终也是跟具体的人打交道,所以它的供给反而其实是人。
在脉脉,我们要能服务好C端雇员,在成就职业梦想这一使命的过程中给他们带来价值、让他们留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职场社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更好地服务好B端,完成他们寻找人才、客户或者合作伙伴的需求。
所以从大的核心角度来讲,它并不是冲突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