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最近,看到海底捞董事会“大换血”,一口气新增七个执行董事,年轻有为,不禁生出感慨。更难能可贵的是,七位新执行董事大多是从海底捞的基层成长起来的,其中有几位更是服务员出身,一路成长到高管。
草根逆袭的故事总是励志的,无论哪个时代,总有一些人能够摆脱环境的束缚,抓住时代的机遇迎风而起。世人常会想,为什么是他们,凭什么是他们,他们或许不会去争论,只是用行动回应,就应该是他们。当然,不可否认,外在机遇的重要性,时势造英雄,一家企业能够涌现出这么多“草根英雄”,足以说明企业的过人之处。
从服务员到副首席执行官
海底捞委任副首席执行官,了解杨利娟经历的人肯定会想起,张勇开出160元工资挖她的那天。
那一年是1995年,为帮家里还债,杨利娟辍学到了简阳县城,干起了服务员。当时,海底捞已经成立一年,张勇外出吃饭遇到了勤快伶俐的杨利娟。跟所有出门遇贵人的励志剧一样,张勇向杨利娟抛出了橄榄枝,只不过当时的杨利娟拒绝了。直到所在饭店关门,杨利娟重新找工作,才上了海底捞这条船。
从一开始,张勇就发现,杨利娟总能给他交出一份超出预期的答卷。2011年,杨利娟休产假。期间,张勇曾跟拓展部的人交代,“你今年找房子的时候多找点,杨小丽你还不了解么,她出来以后肯定会做出超乎你想象的一些东西。”
正是全心的投入与付出,19岁时,杨利娟就成了海底捞简阳第一家店的店经理,21岁被张勇派去西安,独立运营海底捞跨区域经营的第一家店,统管100多名员工。
那时,海底捞刚进西安时籍籍无名,没什么客人上门,心急的杨利娟甚至连坐公交都不忘跟人推销,整天琢磨如何吸引客流、留住客人,以至于晚上说的梦话都是:姐姐,我们这里新开了一家四川火锅店,叫海底捞,请来尝尝吧。就这样,不到两年,海底捞在西安火了。
张勇敢放权,杨利娟敢干。今天,海底捞的计件工资、师徒制等制度,为外界津津乐道,被认为是“连住利益,锁住管理”的范本,却不知其推行背后的艰辛。不解、质疑、反对……变革总是伴随着阵痛。
“你得果断、有魄力。如果你不果断、没有魄力的话,其实对于80%的人有利,但有可能20%的人闹腾厉害,就有可能会影响你的决策,或者是你推进不下去。”在杨利娟坚持下,各项制度得以落实,海底捞才有了开上千家店的底气。
“就好像你今天要答一道题,你从来没做过,或者你今天要完成一份考卷,因为现在他不停地给我们考卷,不停地给我出新的考试题让我去做,我总觉得我费了很大的力气,我这次勉强考过了,我觉得我下次肯定考不过。”杨利娟曾如此形容张勇给她提出的要求。
但每一次,杨利娟都考过了,还总会超乎想象。
最牛服务员不止一个
从服务员到副首席执行官,有人形容杨利娟是“最牛服务员”,杨利娟或许不这么看,因为她看到了“后浪汹涌”。
刚刚获任的海底捞执行董事:杨华,现年38岁,她加入海底捞时,杨利娟已经当了两年店长,也是从服务员做起;36岁的刘林毅,2003年入职海底捞,从最基础的服务员、后厨岗位做起;40岁的宋青,2000年8月加入海底捞做服务员;35岁的李瑜,2007年大学毕业就加入海底捞,端过盘子、收过桌子、看过台子……
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在上学和上班之间,刘林毅只能选择上班。没进海底捞之前,她给小孩当过家教,也在其他餐馆做过采购、洗过碗,但她早就知道海底捞。她在西安大雁塔附近住,来来回回,经常会路过海底捞西安一店,“看着有个女孩长得很漂亮,穿着粉红色的工服,一早就在门口站着”。突然有一天,她也想试一下,因为“火锅味儿太香了”,就跑到店里去问,结果应聘上了。
“我是来自海底捞的一名老员工,做过服务员、厨师长、采购、大堂经理、店经理、小区经理,我还创过业——Hi捞送和U鼎,也在美国、新加坡工作了一段时间……”这是刘林毅向不熟悉她的人做自我介绍时常说的话,反映出了她一路成长的心路历程。
1985年出生的李瑜是个乐天派,比起众多海底捞前辈们,灵魂要轻快很多。就如他在自己履历里写的那样:“2007年加入公司,端过盘子,收过桌子,看过台子,捣过乱子,捅过娄子……一路磕磕碰碰,也还算得上有胆识、讲义气。”
2015年9月,30岁的李瑜带了26个人到了台湾,开出了海底捞在台湾的第一家店。5年之后,李瑜在台湾开了14家海底捞门店,还娶了位台湾媳妇。
宋青到海底捞西安一店工作时,杨利娟还是店经理。最开始,传了几天菜,宋青觉得有些吃不消,就有点儿想打退堂鼓。刚好有天张勇到店里,看到有个客人的孩子哭得很厉害,就让宋青去哄哄,她就去逗那个孩子。 “那一天就让我哄孩子了,我就特别开心”。可能是因为宋青在沟通上比较好,杨利娟就让宋青去做服务员,宋青就留了下来。
此后,宋青的工作调动多次,她一直服从安排,“不管把我放在哪个城市,哪个岗位,我都去”。期间,宋青有过很多次迷茫的时候。做店经理,她三上三下,有次直接坐火车从郑州到成都,找张勇“喝咖啡“。但她还是说,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以我的这种性格和处事方式走到了现在”。海底捞的烙印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了宋青的身上。
如果说,出现了一个杨利娟是个人奋斗导致的偶然,那么,当“下一个杨利娟”“下下一个杨利娟”不断涌现,说明偶然的集合是必然。个人奋斗是必要条件,好的环境和足够的发展空间则是充分条件,“杨利娟”们碰上海底捞,促成了草根崛起的充分必要条件。
“后浪”汹涌,源源而来
1. “接班人”计划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机遇
2020年,海底捞曾发布一则“接班人”计划,引发业内关注。在这份计划中,海底捞将管理人员的选拔机制面向所有员工开放,计划周期为10~15年。该计划的本质,是通过强化行之有效的内部晋升机制,为企业持续发展进行人才储备与锻炼,于员工而言,无疑提供了更多机遇。
此次,海底捞选择让更多新面孔进入董事会,显然也是该项计划的延续。海底捞执行董事、首席战略官周兆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过: “新董事会成员的调整,一方面有助于董事会决策时可以听到更多元化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都是从一线成长而来,帮助董事会的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外部环境和需求的变化,并推动他们建立包容性和全局的思维观。”
2. 店经理以上管理层平均年龄30.5岁
公开资料显示,海底捞董事会新增的七位执行董事,平均年龄是38.9岁。此次人员变动后,海底捞董事会成员平均年龄由原先的53.6岁降到目前的47.9岁;尤其是执行董事成员,平均年龄由原先的45岁降到目前的40.1岁。年轻化成为海底捞董事会的新特色。
实际上,这种年轻化不止存在于海底捞董事会,还普遍存在于海底捞的管理体系中。据接近海底捞的人士透露,海底捞一线店经理及以上人员共计1568位,包括小区经理58位、大区经理5位、店经理1505位,平均年龄为30.5岁,平均工龄为7.2年。
其中,30岁及以下达776人,意味着海底捞管理体系中有近一半是90后。相对于进入董事会的新执行董事,更大、更汹涌的“后浪”还在源源不断地奔来。
“去年4月份我们启动了‘接班人’计划,优秀的年轻成员会从更高的格局和角度去理解、评估公司的业务,对于我们未来培养新的管理团队而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周兆呈表示。
3. “前浪”也不落下,发起内部创业项目
只是,“后浪”涌来,“前浪”又当如何?
近年来,海底捞的“副牌”备受关注,“十八汆”“捞派有面儿”“佰麸私房面”“新秦派面馆”“饭饭林”“秦小贤”等项目不时引起媒体报道。海底捞方面给出的官方解释是:通过不同的业态进行实际探索尝试,找到最具有市场推广能力与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形态,通过内部赛马的方式找到启动点。
实际上,这些创业项目的兴起,还有一个最初的原因不为人知。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有次出差,看到一个年级挺大的老人自己开着个小店,联想到海底捞的工作节奏那么快,如果有的员工年纪大了干不动,又确实需要一份工作养家糊口,该怎么办?开个面馆,让年纪大的人有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是不是会好一点。
这个故事,估计很多海底捞员工都没听过,也是机缘巧合,从一位海底捞资深人士处获知的。
“少有所求,老有所依。”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多一些这样的企业,打工人或许就不会那么焦虑,时刻担心自己落在时代后面。
再者,当今天的我们提起“共同富裕”和“中国梦”,联想到的常是如何给更多人更好的展示舞台,让更多人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就需要营造更多这样的环境,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