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0月11日讯 日前在“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2021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国感染论坛”上,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正式启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成人肝癌筛查与监测管理培训”(“星光”项目)。
2020年中国有超过41万人新患肝癌
资料显示,肝癌是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癌症,2020年,肝癌位列全球第4大癌症。
在中国,肝癌高居我国癌症死亡率第2位。2020年,中国有超过41万人新患肝癌,有超过39万人死于肝癌,死亡人数逼近新发病人数。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45.3%和47.1%,接近全球的50%,同时中国肝癌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位于世界前列。
“不同地区的肝癌发病和预后特征也不相同,研究显示中国肝癌患者呈现出多为中晚期,HBV感染为主要病因的特征,中晚期和HBV感染患者比例均接近80%。而对癌症生存趋势的全球监测研究显示,中国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4.1%,低于欧美国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谢婵教授指出,这可能与中国肝癌患者多为中晚期有一定关系。而中晚期肝癌患者一般以系统治疗为主,找到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综合防控早筛早诊早治是提高5年生存率的根本
北京大学医学院庄辉教授通过线上分享了一项研究:上海于1993年入组近2万例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或肝炎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筛查组,一组为对照组,各近1万例,随访5年显示,筛查组发现的肝癌中Ⅰ期占60.5%,而对照组则为0;能够手术切除的筛查组占了46.5%,而对照组只有7.5%;五年生存率对照组是0,而筛查组提高到了46.4%3。
“筛查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有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的患者,定期筛查是非常必要的。现在肝癌的五年生存率只有14%,主要就是因为没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定期筛查就能延长病人的寿命。”庄辉教授指出。
“尽管发展新的肝癌治疗方法和药物非常重要,但从国外的经验上看,完成良好的全民肝癌监测系统以实现肝癌的早期筛查诊断才是最根本的方法。”谢婵教授指出,中国目前常规筛查诊断技术的灵敏度较低,无法满足早期筛查需求。
“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建议高危人群借助于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进行肝癌早期筛查,然而,根据Meta分析,AFP及US对于早期肝癌的检测灵敏度仍然较低。”谢婵教授介绍说,三联检通过检测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及异常凝血酶原(DCP)虽然灵敏度有所提高,但仍不够理想,其他蛋白标志物不断探索中,灵敏度和特异度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常规筛查灵敏度较低
“病理检查是确诊肝癌的金标准,但穿刺活检存在种植转移的风险,还存在假阴性问题,特别是对于直径≤2cm的病灶,假阴性率较高。腹部超声(US)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易受操作者经验和患者肥胖的影响,对于早期肝癌的灵敏度低。” 泛生子公司首席医疗官胡云富博士指出。
近年来,基于“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检测的新型分子标志物,在肿瘤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肝癌“液体活检”也取得较多进展,相比于血清AFP等临床常用血清学分子标志物可能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据胡云富博士介绍,液体活检产品HCCscreenTM运用了泛生子原研技术Mutation Capsule,可在不降低灵敏度前提下实现对一份血液标本的多次检测,以及对多种不同类型生物标志物的同时检测,简单、快速、精准,且可及性更强。同时,泛生子M2P-HCC 检测矩阵可从甲基化、基因突变、蛋白三大层面,实现对早期肝癌的多维度评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林炳亮教授、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李增德主任等启动“星光”项目
此次会议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主办,中国病毒病杂志、中南区域感染科专科联盟协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海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承办。
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杨希忠介绍,为了提高临床医生肝癌筛查的技能和诊疗技术水平,让更多人树立起肝癌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和意识。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主办、泛生子公司支持发起公益项目: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成人肝癌筛查与监测管理培训(简称“星光”项目)。
通过项目实施,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细胞癌的防控现状和策略,梳理形成相对统一的筛查与监测规范。项目从今年4月份开始论证,汇聚全国来自肝病科、感染科、外科和肿瘤科等超过30家三甲医院近40名权威专家参与讨论,由项目学术委员会主任庄辉教授亲笔指导编写,并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项目培训教材。自10月9日项目启动之日起,计划利用一年时间,在全国地级市及以上公立医院举办区域、城市、科室培训会100余场,预计培训医务人员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