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和支持。但笔者在调研中曾遇有乡镇干部反映,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不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还存在“上热下冷”“干部干群众看”等现象。
推动乡村振兴,是为亿万农民增加获得感、幸福感的善政之举,是为了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之所以在个别地区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等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地方把乡村振兴当成了政绩工程,认识上不到位。甚至个别地方的干部与农民沟通不够,造成农民对相关工作不配合、不支持。乡村振兴变成乡村干部的工作任务。二是乡村振兴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没搞清。乡村振兴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农民、农业、农村。有的地方虽将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吸引城里人来旅游作为工作重点,但很多农民家庭未能分享到乡村旅游带动的红利。
由于农民参与不够,一些建设项目的可持续运营存在问题。当下多数地方率先建设的是公共基础设施,资金是政府财政性投入、乡贤投入、社会捐赠等。不少干部担忧,一次性建成后,基础设施的维护需要的可持续投入难以为继,仅靠财政背负不起大量的运维经费。目前依然有不少农村产业薄弱,有的乡村产业没有基础,造血能力弱,集体经济实力不强。再过几年,像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农村道路的建管等项目可能就会失修,重新变得破落。此外,在推行乡村振兴过程中,有的村子为了加快发展,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超出了建设项目范围,增加了村级债务负担。因此,乡村振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量力而行。
如何摆脱单靠政府投入的模式?乡村治理如何调动村民积极性共同参与乡村事务?如何让产业效益服务村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更加重视并进一步着力解决的。(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