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1月19日讯(记者杜丁 见习记者安荻)昨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依法对南京宁卫医药有限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的通知。
处罚决定书(沪市监反垄处〔2021〕3220190101511号)显示,本案相关市场为中国境内氯解磷定原料药销售市场,相关地域市场为中国境内。氯解磷定原料药用途单一,主要用于生产国家战略储备药品——氯解磷定注射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氯解磷定注射液只能通过氯解磷定原料药生产,不能被其他任何原料药替代。对氯解磷定注射液生产企业而言,氯解磷定原料药与其他原料药不具有紧密替代关系。
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中国境内共有新华联、开封制药、华润双鹤、力思特4家企业具有氯解磷定原料药批准文号,但后三家未实际投入生产,仅新华联独家生产氯解磷定原料药。
2016年11月,南京宁卫医药有限公司与新华联签订《氯解磷定原料药国内独家经销协议》,约定新华联自取得氯解磷定原料药GMP证书之日起5年内,授权南京宁卫医药有限公司为该商品全国独家代理经销商,新华联不得将该商品销售给当事人以外的任何公司。2017年6月,新华联取得氯解磷定原料药GMP证书后,将氯解磷定原料药全部销售给了当事人。
处罚决定书指出,该公司在中国境内氯解磷定原料药销售市场占有100%的市场份额、具有控制销售市场的能力、制剂生产企业对其依赖程度较高且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难度较大。对此,相关机关认定南京宁卫医药有限公司在中国境内氯解磷定原料药销售市场具有支配地位。
2018年3月,我国氯解磷定注射液的主要生产企业——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东海普”)与该公司签订《氯解磷定原料药采购供应协议书》,向其采购氯解磷定原料药。但在2019年初,该公司要求修改与旭东海普的供货合同,与旭东海普重新签订《氯解磷定原料药采购供应及生产技术合作协议书》,并调整了氯解磷定原料药销售单价及其他交易条件。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为,南京宁卫医药有限公司销售氯解磷定原料药的价格明显不公平。一是从加价情况看,公司的销售价格是进价的5~10倍;二是历史价格比较,公司获得市场支配地位后以明显不公平的高价向旭东海普销售原料药,2018年至2019年该原料药销售价格是2014年12月的26.09~52.17倍。
此外,其还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2018年3月,南京宁卫医药有限公司与旭东海普签订《氯解磷定原料药采购供应协议书》,要求旭东海普每年采购氯解磷定原料药一定的数量,如果旭东海普未足量采购原料药,需向南京宁卫医药有限公司支付1000万元违约金。2019年初,公司还与旭东海普签订的《氯解磷定原料药采购供应及生产技术合作协议书》要求旭东海普每年采购氯解磷定原料药一定的公斤数,同时每年向其支付一定的技术服务费。
经查,结合旭东海普氯解磷定原料药生产消耗情况、氯解磷定注射液销售情况以及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的信息,南京宁卫医药有限公司提出的最低购买数量超过了旭东海普的实际需求,增加了制剂生产企业的经营成本。并且公司未向旭东海普提供实质性技术服务。因此,上述提及的最低购买数量与技术服务费的相关协议,均为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对此,南京宁卫医药有限公司主要提出以下三方面意见。一是公司为新华联恢复氯解磷定原料药生产线作出巨大资金投入,因而要求旭东海普采购足够数量的原料药,并制定了一定的销售价格;二是旭东海普生产氯解磷定注射液时经常发生原料药报废情况,因而要求旭东海普支付技术服务费,帮助提高注射液生产工艺;三是公司没有垄断市场的故意,2019年主动降低了氯解磷定原料药销售价格,,降低了氯解磷定注射液的生产成本。
不过,相关机关认为该公司提出的上述观点均不能成立。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公司未向新华联投入专门资金帮助其恢复生产线;二是要求支付技术服务费与旭东海普生产中出现报废没有关联;三是2019年当事人降低氯解磷定原料药销售价格并未实际降低旭东海普采购成本。
通报称,南京宁卫医药有限公司的行为排除、限制了氯解磷定原料药销售市场的竞争;损害了制剂生产企业的利益;推高了氯解磷定注射液的销售价格,损害了患者利益,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五)项,被没收违法所得2547169.81元并处2019年度销售额百分之四的罚款,计4036538.44元,罚没款合计6583708.25元。
资料显示,南京宁卫医药有限公司起源于2006年,现有员工近300人,主营药品、医用耗材、试剂等产品专业推广服务。公司深耕江苏,面向全国,西药、中成药、医用耗材及试剂等产品矩阵林立,新药、普药、中药配方颗粒多种推广模式并举,专注于医药推广领域的纵深发展。陈铭持股95%,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总经理。
值得一提的是,昨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微信公众号“市说新语”发布“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原料药领域的反垄断指南”((2021年11月15日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