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作为七大任务之一。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保险科技“十四五”发展规划》,这是我国保险行业首个保险科技领域的中长期专项规划,为保险机构制定自身的科技发展规划提供了良好指导和依据。
把握数字产业化转型机遇
最新公布的《2021亚洲保险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通过对保险从业者和保险研究专家进行相关调查发现,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应用保险科技发展不平衡。其中,34%的保险公司针对当前保险科技发展的认知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29%的保险公司处于基本应用阶段;38%的保险公司处于普遍应用和深度融合阶段。
报告显示,一方面,有资金和技术的大型保险公司可以更快实现科技融合,而金融科技潮流裹挟下的中小险企则落后于发展,仍处于初步摸索阶段,由此显现出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但也同时表明保险公司在保险科技应用方面仍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针对当前保险科技应用的主要阻碍,有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公司的保险科技发展较慢主要是因为缺乏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这说明了目前保险科技市场的人才结构和供需并不匹配。同时,有48%的受访者认为,“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是保险科技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有33%的受访者则表示,目前保险科技投入太大难以支撑,中国内地的保险科技发展仍需要各险企不断深耕自身经营。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推动数字化转型是保险业适应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是保险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突破行业当前的发展困境和瓶颈的破局之道。保险行业应把握我国经济从传统要素驱动向数字驱动的转型机遇,在客户洞察、营销渠道、服务体验、产品创新、运营优化、风险管理等领域展开差异化竞争。
科技创新助力保险业发展转型
近年来,我国保险科技进入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阶段,并已逐步改变保险业的经营模式、竞争格局和产业生态。一家大型险企高管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在今后将会成为业务常态。
“在保险行业,科技应用最核心的功能是‘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洞察’。”阳光人寿总经理王润东认为,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保险产品,需要什么样的个性化服务,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做出精准分析,同时后台再进行风控和定价。但这些工作,仅依靠保险公司自身的数据还很不够,还需要更多的机构持续共同努力。建议今后商业保险公司可以联合卫健委等部门进行大数据建模和分析,这将对医疗险、重疾险的定价以及核保风控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立足“十四五”规划重要战略机遇期,保险行业在稳健经营、价值导向的新发展道路上,需要打破行业模式惯性和路径依赖,从增速到提质该如何破局。太平人寿副总经理严智康认为,保险行业必须要顺应扩大消费、需求升级的发展趋势,通过保险科技不断优化客户体验、升级服务体系,满足客户多样化、差异化和品质化的保险需求。
保险科技创新进入发展新阶段
数字化转型的成效体现了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信息技术支撑能力不强的保险公司,其业务发展受到了较大影响。可以说,线上化是数字化转型最为基础和初级的阶段。根据专业咨询机构测算,2021年我国保险机构技术投入已超过430亿元,并在未来3年内其数字化占比稳定在40%以上,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根据“十四五”时期保险科技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推动行业平均业务线上化率超过90%,推动行业平均承保自动化率超过70%,核保自动化率超过80%,理赔自动化率超过40%。
从目前来看,行业线上化率离保险科技“十四五”规划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广东银保监局局长裴光认为,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一家保险公司或一个行业的事情,需要跟上整个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步调,融入行业转型发展的大局中。“比如,银行是寿险销售的重要渠道,保险公司要思考如何与银行的数字化接轨;再如,广大农村是保险业的蓝海,保险公司要思考如何与乡村政务信息平台接轨。这些都对保险公司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裴光说。
实践表明,近年来保险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已明显加快,业务结构的深层调整为保险科技与业务融合、下沉场景提供了成功示范。有行业资深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未来,保险科技能力的支撑将有三方面趋势:一是精细化营销以场景数据为基础,实现客户需求的差异化洞察;二是注重与渠道能力的融合共建,为智能营销策略提供支持;三是对内则是团队数字管理能力的建设与提升。
有分析提出,传统核心系统、渠道系统、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升级建设,仍然是保险科技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当前,一部分保险机构已经着力增加了科技投入,但业务增长和科技创新还仅发生在局部险企和领域。据预测,2022年,结构优化有望进入稳定期,例如重启在新费改模式下的业务增长拐点和科技创新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