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最近,“新冠隔离险”在社交平台上火了。据媒体报道,一些企业推出的此类产品显示,投保人若在保险期内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被隔离,可在隔离期内享受津贴补助,金额在每天上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但调查发现,此类保险理赔限制条件不少,“坑”也很多。
口号很动人,理赔很困难
市面上的“新冠隔离险”,大都是自2021年年中逐渐兴起,此类保险往往同时保障新冠肺炎身故、确诊、隔离以及意外伤害等情况,平均月费从4.9元到数10元不等。“月交9.9元起保障高达100万元”“集中隔离津贴每日最高500元”等宣传语十分吸睛。听了这样的表达,谁不心动?【详细】
然而现实是,虽然口号很吸引人,投保过程很轻松,但想理赔成功却困难重重。不少人申请理赔时被告知,次密接、非自费、居家隔离、境外回国、全域管控均不在赔付范围内。因为“新冠隔离险”理赔限制条件较多,所以这个险种在人们看来就是个“坑”。【详细】
用户是如何被“坑”的
发生这样的事,与投保人当然有一定关系,一些人未细究投保规则、保险合同条款的因素而盲目投保,是一部分原因。但相比个人,保险公司的责任更大。一则,因为保单价低,保险公司为了控制理赔风险,将产品免责条款细化,让“新冠隔离险”理赔限制条件多;二则“新冠隔离险”是新险种,在销售和理赔过程中存在一些模糊、易混淆的地方,于是干脆被一些保险公司当成了营销噱头,根本没起到应有作用。【详细】
更有甚者,一些平台存心挖坑。在互联网平台销售的保险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直接呈现出全部条款,特别是“免责条款”,而是将它们列入“更多请查看”部分下的《保险条款及告知》,若不细心发现,点击进入查找,很容易被忽视。还有平台强制搭售“新冠隔离险”的情况,在不知不觉中,用户就被“坑”。更可恨的是,发现“被保险”后,却找不到退保按钮。【详细】
监管部门要对症下药
面对“新冠隔离险”引发的争议,一来消费者投保时要谨慎,二来保险公司要自律。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对症下药,该规范的规范,该叫停的叫停,给市场各方以明确的指引和遵循,防止商家在政策法规层面打擦边球。保险公司将业务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推出一些顺应市场变化及客户需求的产品,没有问题,但前提必须是尊重和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借疫情搞营销,更不能只顾自己逐利。【详细】
耍小聪明是危险的,靠不光彩手段谋利是走不远的。对这种不讲理不合法的霸道行为,期待有关监管部门及时出手整治。表面看,受骗的是用户,长期看,受损的更是保险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保险机构、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必须拿出诚意,负起应有的责任担当,绝不可打着坑一个是一个的“小算盘”,更别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钱江晚报、人民网、红网)
微言大义:
@永远的思念nin:感觉有点不靠谱,还是谨慎一些好。
@releaseddoge:确实要买的,只能自己细致去看保单合同了。
@Kant安妮:就没有相关部门可以管管吗?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保险是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疫情而生的“新冠隔离险”,作为保险行业在特殊时期的创新产品,本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可很大程度上却沦为一些人“割韭菜”的工具。这并不让人意外。市场乱象折射出的,往往是行业的失序和监管的失位。行业当然要守正创新,而监管也必须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