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2月7日讯(记者安然 朱玲)进入2022年,支付行业将有哪些新规则建立?又有哪些态势会延续此前?对行业会产生哪些影响?
可以预见的是,支付行业严监管将持续强化。具体而言,客户尽职调查具体要求和经营性个人收款码的管理,都从今年3月正式启动。与此同时,条码互联互通预计将进一步加快。而针对《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预计将在今年正式落地。
反洗钱监管持续加码
2022年,中国的反洗钱力度继续加码。1月26日,央行和公安部牵头,联合国家监察委、“两高”“两会”等九部门联合发布《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与此同时,央行会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1号令”),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1号令”明确要求支付机构在开立支付账户、出售记名预付卡、为不在本机构开立账户的客户提供金额较大的支付处理等环节,必须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并登记客户身份基本信息等。
与此同时,“1号令”明确了时限要求,金融机构须在“1号令”施行之日起2年内完成全部存量客户的尽职调查,对于较高风险以上的存量客户,须在“1号令”施行之日起1年内完成客户尽职调查。
业内普遍认为,“1号令”的发布,无疑对支付机构的合法合规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全部存量客户的客户尽职调查更新工作,并保证新增客户的反洗钱工作开展的合法合规成为支付机构接下来两年内的重点任务。
事实上,近两年以来反洗钱一直是支付领域监管重点。据中国网财经记者统计,2021年的百万级以上罚单中,大多与违反反洗钱相关规定有关。2022年1月29日,北京数码视讯支付涉多项反洗钱违规行为,被罚280万。
条码支付加速回归四方模式
同样在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还有去年10月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259号文”)。
“259号文”要求对于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应当为其提供特约商户收款条码,不得通过个人收款条码为其提供经营活动相关收款服务。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经营性个人收款码升级面临三个选择:一是配合支付宝、微信支付或其服务商,进行线下商户入网程序,包括但不限于经营场所确认、人工信息核实等;二是放弃使用两大巨头的直连服务,转而选择其他收单机构提供的聚合支付服务,完成该收单机构的入网程序;三是放弃使用条码收款,转回现金等其他支付方式。
个人收款码的交易规模有多大呢?据艾瑞咨询数据,在整个中国条码支付市场约48.9万亿元中,个人码收款占比约25%,共计约12.2万亿元。业内专家认为,该文对两大支付巨头最大的影响是,沉淀在备付金账户的资金规模会大幅降低。而总体看,经营性的个人码转为商户码,有利于网络支付回归传统的“四方模式”,即发卡(码)方、收单方、清算方、商户分工明确。
对于薄利经营的小微商户而言,资金成本是其转码过程中考量的关键要素。据介绍,目前商户收款码主要分为两种,一类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等账户侧机构提供的商户收款码;另一种则是收单侧机构诸如银联商务、拉卡拉等提供的商户收款码。账户侧收款码的费率通常在0.6%左右;而收单侧的费率普遍为0.35%。相较之下,显然收单侧费率对商户而言更为友好。
互联互通:支付2.0新格局
业内预计,去年1月央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将在今年正式落地。这是非银支付领域拟定的一个新监管框架,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份条例带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支付牌照发放或许将重新“开闸”;二是有助于加强支付服务市场反垄断规制,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事实上,随着反垄断的推进,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在去年10月“破冰”,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巨头们一度封闭的生态体系之间出现了一道新的“缺口”。截至2021年底,阿里巴巴与腾讯之间的生态藩篱尚难打破,二者尚未实现互认互扫,但支付宝、微信支付均已与中国银联云闪付App实现收款码扫码互认。
市场预计2022年,支付互联互通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互联互通将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中信证券分析师肖雯雯认为,对于存量头部机构而言,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如何强化共有客户的粘性和贡献;对于新晋流量巨头而言,过往“原生业务-场景支付-多元金融”的金融业务传统布局链条性价比下。
肖雯雯还认为,对于过往单纯定位“聚合”的部分服务机构而言,互联互通的纵深推进,很大程度将取代其既有业务内容。未来收单类机构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与B端客户的深度联系,行业垂直发展、技术专业路线、全面增值服务为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