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又到春耕备耕用肥时。《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安徽省南陵县、怀远县、定远县等产粮大县走访了解到,当前一些地方频现的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现象令人头疼,有的商贩盯住大龄种粮农民,有的商贩盯住执法监管薄弱地带,将伪劣化肥或低价磷肥、有机肥“忽悠”成高价的复合肥,通过免费接送、专家“洗脑”、请吃请喝等方式诱导购买,不仅坑了农民、毁了粮食,而且破坏市场正常秩序。
“忽悠”花样五花八门
春回大地暖,用肥正当时,江淮大地一片忙碌景象。在芜湖市南陵县何湾镇,几位搬运工正将化肥从农资店搬运上车,准备送到当地种粮农民家中。
家住临近乡镇南陵县烟墩镇的汪姓种粮大户,对于去年购买的不合格化肥至今仍后悔万分。“这两年,我遇到不少流动商贩来推销化肥。”他带着《经济参考报》记者来到自家仓库,拿着一个化肥包装袋说,去年他花8000元购买了95袋化肥,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鉴定为不合格化肥。用了这种肥料后,玉米亩产量从往年的超过1000斤减少到300斤左右。
“他们派车把我们拉到何湾镇,有专家培训,说买化肥请吃饭还送酒,买的多的现场还能砸金蛋抽奖,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买了。”这位年近花甲的种粮大户说,当时现场去了七八十人,八成农户都订购了化肥,有的买了几袋,有的买了三四吨。
与上述种粮大户同去的77岁的宋姓村民说,“俗话说‘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不好意思不买,就买了5袋。”以为真像宣传的那样管用,没想到用了这些化肥后,自家水稻减产三分之一。
淮河之畔,产粮大县蚌埠市怀远县,同样也有农民反映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的情况。
69岁的怀远县河溜镇一位村民指着还未使用完的几袋化肥说,去年8月,他买了流动商贩在县城宾馆授课后销售的肥料,“说是复合肥,实际是磷肥。当时买十袋送五袋,相当于每袋106元,相较于市场上复合肥价格便宜约50元。但实际磷肥市场售价每袋仅40元左右,这种肥料用在红薯地里后,红薯结得细而且小,真是贪小便宜吃大亏!”
《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了解到,此类推销“问题化肥”的流动商贩活跃于乡村市场,目标客户一般为大龄种粮农民。
“个别农户因流动商贩送货上门、价格便宜,且对化肥质量缺少一定的鉴别能力,给销售假冒伪劣化肥的流动商贩提供了可乘之机。”安徽省市场监管局执法稽查处副处长周玉战说。
滁州市定远县蒋集镇一位王姓种粮大户说,他去年在流动商贩推销下买了15袋化肥。“当时商贩开车把我们接到隔壁乡镇,请吃饭喝得醉醺醺的,看大家都买了,我也就买了。我们去了至少20人,大多数都买了。”他说,“市场价一百多,培训后只卖七八十。”
“当时他们宣称是复合肥,但没想到撒到庄稼地里没啥效果,后来我又到正规农资店买了化肥,多花了冤枉钱。”王姓种粮大户指着自家门口堆放的化肥说。记者看到化肥包装袋上印着“复合蛋白酶磷(钾)肥”,写明有效磷含量大于等于14%,并未出现复合肥所需的氮元素和钾元素含量标识。蒋集镇农技站负责人说,这其实就是磷肥,当做复合肥撒下去肯定会影响庄稼生长。
“屡打不绝”原因何在?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产粮大县走访中,多位基层执法人员和监管部门干部表示,流动商贩不惜铤而走险,潜入乡村销售伪劣等问题化肥,不仅坑了农民、毁了粮食,还破坏了市场秩序。尽管相关执法监管部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但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现象仍“屡打不绝”。
那么,“屡打不绝”的原因何在?
怀远县荆山镇一家农资店许姓店主分析认为,往年复合肥价格低,流动商贩制销伪劣化肥的利润空间有限,这两年,原材料价格上涨,一些品牌化肥价格“一涨再涨”,正规农资店卖一袋化肥也就挣三四块钱,“磷肥市场价每袋约40元,他们通过‘忽悠’可以卖100多元。巨大的利润空间,刺激不法商贩流动兜售不合格化肥,有的甚至利用当地小厂加工售卖。”
一方面部分市场主体唯利是图用“歪招”;另一方面执法监管存在薄弱环节,让不法流动商贩钻了空子。
“对于流动商贩推销的化肥来说,抽检是个难题。”安徽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对象必须是依法设立、取得证照的生产企业、销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流动商贩不适用监督抽查方式监管,往往让不法流动商贩钻了空子。
基层执法监管干部表示,有的流动商贩踩好点,选择节假日期间邀请村民开会,送货时间集中在夜晚,等监管部门接到举报再赶往现场,早已人去楼空。
查处打击难,也是执法监管的薄弱环节。安徽省市场监管局个私经济监管处副处长张文浩表示,这些流动商贩推销化肥流动性强、隐蔽性强,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查处,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推销化肥的时间点和地域上非常灵活,很难掌握其行动轨迹。多位被“忽悠”农民也反映,上门动员的不少是外地口音,流动作案特征明显。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涉事人面对此类问题时,有的抱着“亏了就亏了”的心态,有的举报但没有下文也就不了了之,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法商贩。
“我当时发现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现象后,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打过举报电话,但接电话的说化肥管理属于农业部门,后面就没有了下文。”一位乡镇农技站负责人无奈地说。
如何维护种粮农民权益?
化肥是关系粮食安全的特殊商品。针对不法流动商贩,周玉战表示,一方面加大打击力度,要追根溯源、刨根问底;另一方面要多部门联合执法,构建跨区域联动机制。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针对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不法分子制售假劣化肥等问题,安徽省高度重视,要求各地严查严打,维护种粮农民权益。定远县、南陵县、怀远县等地反馈称,当地已经积极开展整治行动,以实际行动维护农民权益。
定远县对全县5家肥料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检查的同时,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把检查肥料经营门店和进村入户倒查相结合,坚决遏制“忽悠团”进村推销肥料现象。南陵县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立即对全县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再次进行全面梳理摸底,将进一步健全监管常态长效机制,加大农资产品质量抽检力度,对南陵县辖区内销售的肥料进行抽检全覆盖,把不合格农资商品清出柜台、仓库和市场。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多位干部群众和专家认为,遏制流动商贩推销“问题化肥”“屡打不绝”现象,还需坚持全国“一盘棋”思维,补齐全链条监管短板,在全社会织牢共治网络。
“随着国家加大对化肥市场的监管力度,一些伪劣等问题化肥制销人员已摸清监管‘盲区’,选择流动作案,从盯住农资店向走村入户‘一对一’销售转变。”受访的市场监管部门干部建议,当务之急还是健全全国联防联控机制,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加强联动,针对坑农毁粮新动向,创新思维、以变应变,加大联合检查执法力度,重点加强对偏远地区、小型化肥企业的监管,做好源头治理,避免农民财产受到损失。
“需要发挥乡村基层组织‘观察员’‘吹哨人’作用,加强社会共治。”张文浩认为,要积极发挥乡镇、街道、社区以及村两委等基层组织更加贴近农村市场的优势,深入了解当地化肥市场状况,发现问题线索及时举报,及时打击。同时,鼓励质量优、信誉好、价格公道的正规商家,采取优化网点布局,提供送货上门等便民措施,更好满足农户用肥需求。
“多部门共同加大宣教力度。”滁州市定远县绿色亲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谢发清建议,发挥科技特派员和农技人员作用,将关口前移,提供多种方式让农民能在选购前了解和掌握产品消费知识,同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处置力度,构建督办机制,确保维权有“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