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九泰基金
今天三大指数又强势上涨,让前几天看空行情的人扑了个空。市场总是这样反复,让人想起一句话:“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毁灭。最悲观的时刻正是买进的最佳时机,最乐观的时刻正是卖出的最佳时机。”——约翰·邓普顿
逆行者永远是少数
2022年以来的A股市场震荡加剧,Wind数据显示,从年后的1月1日至3月31日,沪深300指数从年初的4940点的位置下跌至4222点,跌幅超过15%,创业板指数同期跌幅超过20%,白酒、新能源、医药等热门赛道回调明显。
前一阵市场低迷,公募基金行情更是遇冷。但换个角度思考,新基金发行低迷的现在,或许意味着一个逆向投资的机会。尽管疫情扰动,风险事件频发,A股市场的周期波动从来不可避免,但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格局没有改变。
但有多少人在下跌时仍坚定看好?逆向行动永远是知易行难,因此赚钱的人永远是少数。
扪心自问,面对每一次市场剧烈波动,彼时的你是否会产生如下疑问:
下跌之际该买还是卖?
长期投资真的有效吗?
投资中真的存在时间的力量吗?
风物长宜放眼量,相信每一位经历过资本市场牛熊转换的投资者,对“长期投资”的理念都不陌生。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长期法则的有效性,但往往因为无法忍受短期的剧烈震荡而不得不放弃持有。
市场先生总是很迷人
我们永远要明白,底部是一个时段,而非一个时点。
市场下跌会带来一段难熬时间,在此期间外界会充满对未来市场猜测的声音,其中就包括抄底。抄底听起来很迷人,但问题是“市场先生”出了名的不可预测,每次底部的到来往往都无法精准捕捉。
以上证指数为例,2000年以来共出现过5次“底部行情”,分别是2005年6月6日的998点、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2013年6月25日的1849点、2016年1月27日的2638点和2018年12月27日的2483点。
在每一次探底时,市场都经历了什么呢?首先是较大的跌幅,数据显示,每次A股市场来到底部时,相较于前一个市场高点都至少下跌30%以上;其次是较长的磨底时间,5次探底走过的交易日平均不低于506个。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05年-2020年)
显而易见的结果是,能忍受住长时间下跌煎熬的投资者少之又少,大部分试图精准抄底的投资者往往尚未见底就已早早离场。
其实,事物的本质往往很简单。相信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向上,是投资资本市场并长期持有的大前提。只要经济能实现可持续增长,就会不断有优秀的公司逐步成长起来,并通过公司内在价值的增长带动市场繁荣发展,最终为投资者贡献长期可持续的回报。
如果对这个大前提抱有怀疑,即认为经济不能持续增长,那投资更像幻想赚一波就走的赌博,所有投进去的钱都注定是要亏损的,或许趁早离场才是明智之举。
下跌时其实我们可以做很多事
但我们没意识到的是,当行情下跌时,我们其实还能够做很多事,因为往往其中的机会总是转瞬即逝的。
事实上,没有谁要求我们一定要每时每刻都做交易,从这个角度讲,市场冷淡期何尝不是我们投资者可以用来复盘此前投资行为的冷静期。
比如,账户配置全部为股票基金,势必会在市场回调时面对更大的波动,想为给组合降低一份波动性的投资者可以考虑配置部分货基;又或者思考是否留有一定现金用于回调期间定投,以摊薄成本、保持在场。
除此之外,还能看看自己持有的基金的回撤控制能力如何,是否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我们可以把不同类型指数过往的年度收益和最大回撤作为预期收益和可承受风险的参考,审视自己是否只看到投资组合曾经一路高歌的表现,而忽略了背后所需要承担的风险。
查尔斯·艾里斯在《投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以标普500作为市场标尺,从1926年到1996年,在这漫长的70年里,几乎所有的业绩增长都是在表现最好的60个月内实现的,但是时间占比只有7%。
类似的情况也在A股上演,程度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前面说到过去17年间,沪深300指数波澜起伏地震荡上行,实现394%的累计收益。在这漫长的十几年中,把其中表现最好的9个月拎出来,收益就与这204个月相当了,尽管时间占比只有4%左右。
要是能开后视镜,只在表现最好的月份投资,其他时间都空仓,那收益依然非常不错,还不用忍受回撤,体验不要太舒服。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如果错过了这些转瞬即逝的涨得最好的时间,其余时间做再多可能也于事无补。
财富是一个慢慢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在市场周期变化中拿得住的基民往往都是经历过市场风浪的,他们经历得更多、走得也就更远。
今年市场波动加大,赚钱似乎比以往困难许多。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一个具有抗干扰能力的长期主义者,并且选择与值得信赖的基金经理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