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黄、驾照销分、住房公积金提取……近日,媒体调查发现非法小广告“黏上”了共享单车。举目四望,停放在地铁口、小区外、大型商超附近的许多单车,被各式各样的小卡片、二维码裹身,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刺眼风景。
面世之际,高颜值共享单车赢交口称赞;现如今,人们对全身“长满”非法小广告的代步神器颇有微词。车筐内、车梁上、开锁的二维码旁,一张张五颜六色的小卡片暗藏交易陷阱,人们放松警惕就有可能坠入违法违规设置的沼泽地。与张贴在电线杆、墙面等固定物上的非法小广告相比,共享单车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从而扩散了有害信息的传播范围。加之投放方式的“转型升级”,二维码等新变种更是对城市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
共享单车化身移动“广告牌”,广大市民成非法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良好的城市形象遭破坏,一系列社会问题亟须认真审视、强力解决。按照“谁运营谁负责”的基本市场规则,作为第一责任主体的相关企业自然应该想在前、做在先。具体讲,安排专人集中清理、鼓励用户积极举报、登记违法信息提交给有关部门,诸多举措可大力减少“城市牛皮癣”。问题是,这些手段是否够用?单一责任主体可否应付全局?
相较花费几秒钟的轻轻一贴,清理非法小广告则面临量多类繁、耗时耗力等难题。喷涂特定的除胶剂、多工具齐上阵,遇上顽固的贴纸还需统一入库进行深度清理,高运维成本是企业绕不开的治理瓶颈。鉴于共享单车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强化各利益主体的责任担当、多方力量齐抓共管或是破题关键。
从以往治理的成功案例看,不妨借鉴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路。其一,加强顶层设计。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清晰的制度设计是指导各项实践的抓手。在治理小广告这件事上,《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规定了违规张贴宣传品的处罚金额,为有关部门提供了执法依据。其二,企业要在创新治理方式上下功夫。喷涂防粘贴涂料、采用镂空设计的车筐、开展随手撕广告赢免费骑行奖励等活动,不少共享单车企业推出的“金点子”获市民点赞。其三,多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针对违法小广告隐患多、变异快、治理难等疴疾,包括公安、市场监管等在内的部门有必要加强信息沟通,于源头处打击潜藏地下的黑灰产。
共享单车是服务市民出行的好助手,绝不能成为“藏污纳垢”的重灾区。唯有多方提高认识、积极施策,避免共享单车被非法小广告“霸凌”,公众出行的心情才会更加美好,风景也会更加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