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融通基金
想过跌破3000点,却没想到是以如此惨烈的方式。
2022年4月25日,A股几乎是毫无抵抗地低开低走,上证指数暴跌5.13%,自2020年6月30日之后,再次回到3000点之下。
巧合的是,14年前,几乎是相同的时间,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6124点跌到3000点以下(2008年4月22日2990.79点)。
14年后,3000点保卫战又一次打响。
目前的市场情绪,可以说是非常悲观,让人看不到反弹的希望。
实际上过去几年A股曾多次经历过这样的“至暗时刻”。
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我们曾经用历史数据、市场分析、投资大师感悟、鸡汤、段子等方式,陪着大家一起“熬”。
2015年1月19日
上证指数当日跌7.7%,创2000年以来单日第四大跌幅,市场哀鸿遍野。
当天,我们跟大家分享:
A股暴跌并不稀奇,单日下跌超过3%的概率为3.08%。换言之,一年当中,可能会碰到7个单日跌幅超3%的交易日。
没有人可以提前预测到暴跌,投资大师也躲不过。
暴跌并不能指明后市方向。
恐惧心理让暴跌更猛烈,并不是理智的行为。
2015年6月29日
上证指数2015年6月12日见顶5178点之后,10个交易日累计下跌1113点,跌幅达21.55%。
经历了黑色一周后,我们告诉大家,面对暴跌,不必过分恐慌。
2016年2月15日
A股在2016年1月经历了两次熔断、4次千股跌停,上证指数单月暴跌22.65%,创下了史上最大单月跌幅。
大家都在问:底在哪里?
我们通过一组数据,回顾了A股历史上的历次底部,聊了聊和“底”有关的那些事。
2018年6月19日
上证指数跌3.78%,收报2907.82点,创两年新低;
深证成指跌5.31%,收报9414.76点,创两年半新低;
创业板指大跌5.76%,收报1547.15点,创三年半年来新低。
申万28个一级行业全线下跌, “千股跌停”。
受到毛衣战的冲击,那一年的A股很熊。
我们跟大家分享,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指望最好的市场 。
有时候,股价下跌反而是好事,当股价越来越便宜的时候,就能够越买越多。
如果在市场极端下跌的情形下买入股票,此时市场低迷,甚至没人交易,股票严重低估。买进以后长期持有,直到股票回归价值,那么赚钱可能成为大概率事件。
2019年5月6日
当日创业板指暴跌近8%,上证指数跌5.58%。
我们再次分享了A股暴跌规律,希望大家接受现实,冷静应对逆境,忘掉已经不可逆转的损失,把思维从恐慌市场局面,转变为把握市场机会,变被动为主动,根据市场的改变重新审视和配置资产。
如果手里拿着好票、盯盘又难受,那就关电脑、拔网线,“物理止损”吧。
2020年3月10日
受新冠影响,全球股市渡劫,A股未能独善其身。
当日全球股市同时开启“史诗级”暴跌模式,美股三大指数开盘即暴跌7%以上,上证指数以“-3.01%”的表现,是全球主要股指里跌得最少的。
在那个让人无比恐慌的时刻,市场流传一句话——“Cash is King”(现金为王)。
巴菲特由于持有大量现金,当时是赢麻了。
我们分享了巴菲特的“神操作”,给大家参考。
2020年3月26日
2月份的暴涨,3月份的暴跌。2020年A股开局很刺激。
在过山车行情中,成熟的定投者淡定很多。
他们没有踏空,熊市里忍受亏损、含泪积累的便宜筹码,在行情上涨时体现了价值。
他们也没有追高,即使在高点扣款,那也仅仅是这一次的买入成本较高而已。
行情上涨,固然高兴,如果能达到止盈目标落袋为安更好;行情跌回去,也不气馁,把时间拉长,现在不过是一个小浪花。
2020年8月7日
7月13日大盘冲高3458点,之后近20天A股重复着“几日小涨,一天大跌”的模式,反复震荡, 磨人不断。
我们通过A股新增开户数、成交量、证券化率(巴菲特指标)、股债收益差(FED模型)、市场整体市盈率、市场整体换手率、融资余额、券商指数、累计涨幅等九大指标,分析了当时A股所处阶段,帮投资者梳理行情。
2021年2月24日
牛年以来基金一绿再绿,频频登上热搜。
“基金暴跌年轻人为什么躲不过被割”的话题,引爆社交媒体讨论区。
我们分享了基民如何留好“后手”,做一个从容的基民。
2021年3月17日
春节后,上证指数14天大跌8.14%,创业板指更是暴跌21.59%,投资者的心态继续崩。
我们分享了一组数据:
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到,不到1%的时间,贡献了股市90%以上的收益。
也就是说,如果这99%的垃圾时间你不在场,凭什么认为你在那1%的高光时刻就一定在场?
所以,在行情艰难的时刻不妨留住筹码,守望上涨的美好时光。
2021年7月30日
这周的股市,让不少基民回忆起了春节后被暴跌支配的恐惧。股市每一次的大幅波动,都是对投资者心理的考验。
我们分享了如何理性面对市场调整,指出行情不会一蹴而就,戒急用忍;赛道总是在变,股市没有“yyds”等,抚慰因下跌而受伤的心。
有人说,3000点不破不立。
在这场下跌中,有人看到的是漫漫熊市,看到了眼前不断扩大的亏损。有人则看到了估值越来越低、股价越来越便宜,机会越来越近。
我们也无法预测明天、下周、下个月或者下一年的市场。
但回首那些艰难时刻,希望这些文章,能缓和大家的焦虑,更理性地看待市场,看待自己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