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取消6家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资格的公告》称,取消经营资格的小额贷款公司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得使用“小额贷款”“小贷”“贷”字样。
近年来,已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取消部分小贷机构经营资格的公告。目前小贷行业合规化发展提速,区域性小规模机构持续清盘离场的同时,“互联网系”小贷机构则在密集增资谋求全国展业。
小规模机构持续“离场”
近年来,已有多家小贷机构经营资格被取消,比如,2022年5月份,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告称,取消西峡县汇统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和南阳市宛城区汇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试点资格;2021年12月份,芜湖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同意取消芜湖市兴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1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经营资格的通知》等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以来,多地辖区内小贷机构评级、调研工作结果对外披露,对于长期“空壳”“失联”等运营情况不符合监管要求的机构,则是注销其经营许可。例如,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4月18日发布公告,辖区内共350家小额贷款公司参加评选,评选出A类小额贷款公司54家、B类小额贷款公司79家、C类小额贷款公司82家、D类小额贷款公司135家。这也是湖北省首次对辖内小贷公司进行分类评级。
“目前,小贷行业正呈现机构数量不断缩减,洗牌加剧的趋势。”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小贷机构“退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部分小贷机构面临生存压力选择主动申请取消经营资格;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性小贷机构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的现象,比如高利率、违规营销等问题,且失联、空壳现象较多,监管部门正加大对违规小贷机构的清退力度。”
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为6232家,贷款余额9330亿元。而2021年一季度,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841家,贷款余额8653亿元。
“从数据上来看,小贷机构的数量正在减少,但小贷行业的贷款余额却在平稳增长。这说明,小贷行业目前正在洗牌的过程中,且呈现向头部集中的趋势。”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互联网系”频繁增资
目前,小贷行业一边是区域性小规模机构持续清盘“离场”,一边则是互联网巨头旗下的小贷机构的频繁增资。
根据天眼查显示,6月1日,腾讯旗下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财付通小贷)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至100亿元。记者注意到,这是财付通小贷近两年来的第四次增资;4月份,字节跳动旗下深圳市中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加至90亿元;1月份,福州三六零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360小贷)的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至50亿元,这也是360小贷的第二次增资等等。
整体来看,近年来,多家头部互联网平台对旗下小贷公司进行增资,包括蚂蚁、美团、度小满、京东等多家互联网公司。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互联网系”小贷机构频繁增资与《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有关。
根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于注册资本相关规定,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互联网系”小贷机构密集增资实则是为了谋求全国展业。一方面表明贷款类业务仍是其金融业务中的重点构成;另一方面在合规前提下,选择对小贷牌照进行增资以实现规模扩张成为部分互联网巨头的现实路径,这也使得小贷行业的竞争加速。
于百程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小贷机构已经成为部分互联网生态巨头开展借贷业务的着力点。增加注册资本可以增加网络小贷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可为其下一步的规模扩张奠定基础。
苏筱芮进一步表示,小贷机构是多层次小微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平台具备流量优势与数据优势,能够在帮助小微商户复工复产、识别融资需求、判断信用状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与传统银行形成互补,未来银行与小贷机构加强合作存在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