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第一个履约期的检验,“上海碳”日益受市场关注。“上海碳价目前虽不高,但行业都很重视这一趋势。”建筑设计师刘佳告诉记者,作为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之一,建筑行业还未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但业主已要求建筑设计达到越来越高的低碳标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注意到,日前上海出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推动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扩大低碳经济“朋友圈”。
全国碳市场进入第二个履约期
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今年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3万多吨,成交金额172万余元。目前,全国碳市场已进入第二个履约期,市场已累计成交超1.94亿吨,累计成交额近85亿元。
相比证券、期货等资本市场,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活跃度有限,市场的金融化程度仍有待提高。“作为高耗能产业代表,碳达峰、碳中和对钢铁行业而言将是一次洗牌。”钢之家董事长吴文章表示,钢铁企业近年纷纷加大减排技术等投入,正是因为超低排放、环保生产的钢铁企业在未来才具有发展空间,而技术落后、产能落后的钢铁企业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全国碳市场目前仅纳入2000余家电力企业,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在业界专家看来,全国碳市场目前只有现货交易,控排企业的参与也更多是为了完成履约,缺乏金融相关产品的助力。
事实上,作为全国碳市场的运营机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于2008年成立,仅略晚于全球同类市场中历史最长的欧盟碳交易市场交易。
作为地方试点市场之一,此前上海地方碳市场的试点除纳入电力行业外,也陆续纳入钢铁、化工、航空等重点行业,同时碳配额远期交易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CCER)等创新也率先试点,碳配额的发放则实现从免费向部分有偿的转变。
加快打造绿色金融枢纽
今年7月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以来,上海首次运用立法变通权在金融领域的尝试。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刘凤元认为,规定将助力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当绿色低碳遇上金融优势,会发生怎样的反应?那就是打造绿色金融枢纽。“绿色金融是通过市场的方法、金融的手段来实现绿色经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芮萌表示,随着“双碳”目标的开启,绿色金融的想象空间巨大。
在专家看来,上海发展绿色金融独具优势:一方面上海是全国乃至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全的城市之一,同时金融机构人才云集;另一方面围绕碳相关的金融以及气候投融资试点,上海正在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有望在绿色金融和碳金融业务、支持企业转型发展上先行先试。
继绿色金融后,转型金融可谓新晋“热词”。在业界专家看来,绿色金融重点支持清洁低碳甚至零碳的经济活动,而转型金融则聚焦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转型,比如钢铁、电解铝等,作为重要基础性产业,转型金融支持至关重要。
目前,上海金融机构围绕“碳资产”,陆续开发了包括碳质押融资、碳保险等相关金融服务。比如,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联合上海环交所、中国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为上海华峰超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办理了碳配额质押保证保险融资业务,通过盘活企业碳资产,获得融资支持。
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日前上海出台的《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基本构成2个千亿、5个百亿、若干个十亿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重点培育10家绿色低碳龙头企业,100家核心企业和1000家特色企业。
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按照行动方案,上海将围绕四个重点方向发展10个领域:一是聚焦产业高端,领跑优势赛道;二是推动集群发展,拓宽并跑赛道;三是拓展应用场景,抢占新兴赛道;四是加大集成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是能源结构转型。此前上海已发布包括氢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氢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培育5至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上海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基本形成了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生态。”上海氢晨总经理易培云称。
上海氢晨日前发布了全球最大功率的燃料电池电堆。据介绍,上海氢晨的主要投资方上海申能的布局较早也较全面。作为地方能源供应企业——上海申能已基本形成“车、站、气、运”氢能产业链投资布局,包括对瑞必科、浙江蓝能、氢晨科技、鲲华科技、氢蓝时代等众多企业都进行了投资。
“申能对氢能产业链的投资并不是财务投资者角色,而是围绕真正的能源转型。”对此,申能集团副总裁宋雪枫表示,在氢能领域,申能围绕三条线进行布局:一是基础设施,二是“卡脖子”项目,三是应用场景的打造,目的是打通氢能发展的“制-储-运-加-用”关键环节,为在上海及全国其他具有氢能先发优势的区域实现多场景示范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