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科学家和企业家网络的交锋,在孰是孰非的准确性争论之外,引发了舆论对更广泛的科普边界的思考。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在公众号“饶议科学”上发文指出,“某企业高管尹烨,本身生物学背景比较局限,还非常不严谨,有相当多的故意哗众取宠的内容”。随后,华大基因CEO尹烨在个人公众号“尹哥聊基因”发文配图“谢谢指教”。
一来一往,“科学”和“尹哥”对线了。
(资料图片)
无论是“饶议科学”,还是“尹哥聊基因”,科普从一本正经的学术论文走出来,活跃于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就要接受当局者旁观者的指指点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企业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道受业解惑,有人喜闻乐见,有人吹毛求疵很正常。
传播介质的变化给了大众更多接触科学的机会,也给了饶毅、尹烨的事业创造了更大的舞台,并对他们的身份和公信力带来更大的挑战。
尹烨在最新的一期中谈到了“预防出生缺陷”的话题,被视为为华大基因“带货”引起争议。
基因学的发展尚未真正走向成熟,很多事情是忽悠还是真理,恐怕只有时间来验证。
触及灵魂的是,CEO尹烨的科普,是否带有主观目的性,尤其让人警觉的,这些“科普”是否指向了特定商品。
CEO这是在做科普,还是开网店搞带货?
问题很尖锐。这种主观目的性,将科普的边界,指向了善恶的边界。因为,站在完全科学和中立的角度去传播知识,只有对错之分,若并非如此,就有了善恶之别。
近几年,社会的发展引起科普观念的变化。我们从单纯追求科学发展、了解科学真相,到意识到科学与环境、科学与伦理、科学与文化、科学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后,科普的外延和内涵都大大丰富了。
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科普”,是面向非科学家的普罗大众,普及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内容。但在某种程度上,市场化经济又顺从了公众的好奇和满足特定需求的文化心理,使得科普的定义和边界更加模糊和复杂。
由此而来的,是全社会对科普的需求似乎越来越明显。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普工作,普通人越来越多地对科学表现出饥渴,各种商业概念层出不穷,科学与伪科学,处处乱花渐欲迷人眼。
让人民从盲从、盲信以及极度缺乏科学精神的状态中觉醒,是我们对科普的期待。但科学的面貌,科普的路径还不够清晰,科普的边界才格外被在意。
科学有一天能被验证真假,但科学未必能改变商业社会对真假的奖惩规则。所以,你在向读者普及什么?无论是信达雅,还是“100%瞎编”,如果说科普的话,起码我们更应明确,你为什么要向读者普及这些?